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54%的综合关税(基准关税10%+对等关税34%),其中机械电子类产品首当其冲。作为工业母机的数控机床,其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系统、高精度滚珠丝杠等进口成本将骤增50%以上。
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心领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被大幅削弱。以一台售价10万美元的数控机床为例,关税后成本将飙升至15.4万美元,使得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明显减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国内龙头企业表示,短期虽面临阵痛,但实际影响可控。此次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伺服电机、精密导轨等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
01政策+需求双驱动,国产替代进入加速期
高端装备是制造业的“脊梁”,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目前科创板已有超百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齐聚板块,囊括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等先进工艺装备,下游覆盖轨交、汽车、电力、航空、物流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装备支持。在国产机床领域,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产化率实现重大突破。南通国盛智科研发的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实现国产替代,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50%;科德数控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达85%,填补航空航天领域空白。沈阳机床的i5智能系统装机量实现了同比增长210%。近年来,华中数控在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突破,他们对标国外先进的高档数控系统,研制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技术攻坚实现重大突破。科德数控通过自主研发,推出KTBM 1200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这台机床实现了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它的出现,让中国完全突破了德日等国家在精密加工领域的技术封锁,而且将加工效率大幅度提升了三倍。同时,国产高端机床的可靠性也大幅提升。相关数据显示,国产高端机床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2018年的800小时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2000小时。
02多数科创板公司表示“影响较小、总体可控”
在智能制造领域,不少科创板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并不算低。其中,均普智能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美国营收占比不高,最大的是欧洲,其次是国内。公司在美国建有工厂,目前关税对公司的整体影响还在评估中。”据其2024年中报披露,该公司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超七成。
先惠技术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美国出口业务相对较小,出口欧洲的业务占比最大。公司会持续关注影响。”据其2024年中报披露,该公司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超30%。
从事硬质合金制品和数控刀具生产商欧科亿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刀具产品目前不在“对等关税”范围内,但下游客户是否受其影响还有待评估。据悉,该公司原材料钨主要从国内采购,供应稳定,且该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均为长期合作,可通过灵活调整原材料采购方式控制原料成本,不会带来实质影响。
在数控机床领域,科德数控表示,公司的核心技术与零部件采购均不涉及原产地美国商品,因此中国对美加征关税未对公司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成本构成冲击。公司长期坚持关键功能部件自主研发,包括五轴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转台、摆头、电主轴及系列化传感器等,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国产化替代有效规避了核心零部件技术卡脖子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因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成本波动。
在半导体领域,对于美国公布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影响,乐鑫科技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王珏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尽管关税因素的确可能冲击美国特定区域的市场需求,但公司业务的稳健增长,主要得益于数字化在各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其他区域,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催生了更多的数字化需求,这一趋势推动了行业的持续扩张。我们的策略就是继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澜起科技证券部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少有客户要求在美国交付产品,2024年,公司在美国交付的产品营收占比小于1%,本次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对公司的直接影响很小,但对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后续将根据趋势的走向制定相关措施。目前美国加征关税并未对其他地区销售情况产生影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
半导体设备方面,中微公司证券部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小,影响总体可控。目前部分原材料需要进口,但体量不大,占比不高。”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对重点行业及出口业务占比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可通过在海外低关税地区建厂、优化供应链以调整生产布局;开拓新兴市场、深耕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拓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关注政策动态、参与政策沟通,以此来应对关税冲击,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