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发展,汽车电子的重要性越发突出。9月25日,以“汽车电子引领产业变革”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汽车创新论坛(第六期)在深圳举办。论坛围绕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车载显示屏等汽车电子领域产业发展进行了讨论。
记者从论坛获悉,在三电系统技术较成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在续航和动力性能等方面将趋于同质化竞争,汽车电子的智能化水平将成为汽车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据市场机构预测,到2030年,汽车电子成本将占整车成本的50%,全球市场规模接近9000亿元。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CTO尹玉涛在论坛分享中表示,当自动驾驶实际应用之后,可以解放驾驶人的双手双脚,汽车座舱的设计和功能也将真正达到智能化移动空间的水平。据他介绍,预计2030年全球的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600亿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智能座舱份额将从23%上升到37%左右,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尹玉涛认为,面对这种充满机遇的市场前景,智能座舱发展有三类关键技术方向,其中用户体验相关技术是最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当前,用户首先接触到的是显示屏,那么就至少需要避免操作卡顿、黑屏等基础体验出现问题,然后提升显示性能、尺寸、交互等体验。随着用户与智能座舱的应用交互越来越丰富,会有越来越多第三方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如何将这些服务整合起来,也是一项关乎用户体验的考验。同时,未来智能座舱应该能给用户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车载传感器是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不可缺少的部件,广东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领域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影响力。速腾聚创合伙人魏根平在论坛上表示,从激光雷达创业公司的视角来看,大湾区深圳、广州等城市都有非常好的汽车电子产业基础,有行业传统龙头企业,当下面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的变革,需要把传统与新兴、大与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聚合力和促进产业变革的土壤。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总工陈义强认为,汽车电子影响下的汽车产业变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个是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配合,如何将原有的汽车产业链和新的汽车电子产业链配合形成新的机制;第二个是产品生产的模式,包括芯片开发设计周期、需求定制等开发思路可能会对传统汽车生产模式产生变革;此外,产业生态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做汽车可能都要围绕发动机核心技术,而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将更加丰富,各方都可以参与进来。
在这些变革背后,也意味着一些问题需要被重视和解决。比如软件定义汽车、软硬件协同技术对于汽车将非常重要,也将产生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功能安全等。陈义强认为,面对快速变革的汽车产业,特别需要关注其中关键的共性技术,聚焦解决共性问题。而这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技术协同合作,需要全行业制定出一些共同的标准及技术服务体系,打造能够针对性解决共性问题的产业生态。
面对汽车产业的新变革,多位与会嘉宾共同表示,希望加强大湾区区域间、企业间、政策间的相互协作配合,以适应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不同领域融合发展的形势。同时,记者在论坛上注意到,与会企业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汽车电子人才问题。对于正在发生变革的产业来说,人才是引领和推动变革的关键。各家企业都对相关人才有很大需求。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车载产品部经理罗佳鑫在论坛上直言,尽管深圳作为全国创新人才相对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目前仍能明显感觉到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缺口,尤其在越来越多跨界企业涌入的情况下,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希望大湾区城市在政策上对一些汽车电子核心岗位的人才提供引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优惠,吸引相关人才聚集于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