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CPI、PPI持续居高,通胀压力犹在的前提下,中国经济下半年在“防通胀”的同时也肩负着“保增长”的重任。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6月CPI和PPI情况,CPI“破六”创下三年来新高,同比涨幅达6.4%,近期“风生水起”的猪肉价格成公认“推手”;此外,6月PPI也有着同比上涨7.1%的“高企”表现。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提醒,不能忽视PPI对通胀的传导效应;伴随国际形势变化,PPI或将呈现“平稳趋降”态势,下半年“防通胀”基础上的“保增长”要求强烈,“两难”局面下宏观调控亟待“微调”。
PPI环比呈现“降信号”
尽管6月PPI依旧“高企”,且上半年PPI维持7%的同比涨幅,但业界分析认为,自3月份以来,PPI“平稳趋降”态势已然显现,3月同比上涨7.3%,4月同比上涨6.8%,5月同比上涨6.8%,6月虽“逆势”实现7.1%的同比上涨,却维持了环比与上月持平的态势。
据了解,6月上旬,煤炭、原油、小型钢材、铁矿石、化工产品价格小幅下跌,成品油、大中型钢材、有色金属、水泥价格上行。各界普遍认为,国内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客观上造就了PPI反弹的势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万军对本报记者分析,环比涨幅回落说明PPI增速有所放缓,且6月环比上月持平更可视为“降趋势”的开始。
万军认为,随着上游采掘业价格负增,整个生产资料环比出现下降,伴随传导效应在三季度乃至下半年对原料及加工业的影响发酵,下半年PPI势必有所回落,同时也意味着“非食品因素”对CPI的影响将有所下降。
统计显示,6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0.9%,成为“上游拉低”的主要动力。万军强调,随着趋势下降传导显现,全年PPI维持6%左右的同比增幅较为合理。
两难局面需要“高要求”调控
“当前通胀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而PPI高企向CPI传导就是数据上的典型表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彦斌对本报记者强调,成本推动型通胀也是PPI高居不下,并导致CPI维持高位的深层次原因。
陈彦彬认为,导致当前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原因主要包括:粮价农产品上涨明显、劳动力工资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明显。此外,中国高房价导致区位成本上涨也是成本推动通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当前正是通过回收M2(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缓解成本上行压力,以对冲成本推动压力的重要时期。”陈彦斌强调。
据记者了解,央行6日晚间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且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已连续上调6次,M2余额增速已经从30%高位回落至5月末的15.1%,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在当前CPI、PPI持续居高,通胀压力犹在的前提下,中国经济走过半年线,全国在继续恪守贯穿全年的“防通胀”要求的同时,也肩负了“保增长”的重任。
“更高要求的调控政策需兼顾‘通胀与增长’。”陈彦斌强调,首先要考虑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因其决定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对中国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这正是我国货币政策必须正面考虑的;再有,下半年的增长形势也为全年的调控政策提出更难的调控要求。
“防通胀与保增长能否‘一石二鸟’亟须宏观调控的微调。”万军强调,诸如在促进农户生产、改善物流条件等供给方面进行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是维持当前货币政策“防通胀”的同时实现“保增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