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述天然钻石行业能否复苏的文章,以及随后在视频号上跟进的那个视频解读,为我们引来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朋友。我们深入探讨了目前全球钻石行业的格局变化,从而得出一个大体的结论:
现在钻石行业面临的,并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波动,而是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调整通常和整个体系(或系统)相关,背后涉及了经济波动、地缘政治差异、意识形态变化等多个因素。
我们可以将国际钻石行业的发展过程粗略地分成几个阶段:
· 1888年戴比尔斯成立之前,属于一段野蛮的、无序的“原始发展阶段”。
· 1888年-20世纪40年代,是一段资源和权力调整的时光,社会意识依旧混乱。
· 20世纪40年代-21世纪初,在“恒久远”思想的统治下,钻石行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全球市场的需求分地区、分阶段地增长。
· 21世纪初-新冠疫情时期,戴比尔斯停止了通用型营销后,天然钻石行业以“吃老本”的方式发展。经济环境的混乱,加上实验室培育钻石的崛起,进一步搅乱了天然钻石的社会口碑。
在上述的四个时期中,各自出现了不同的供求关系变化(以及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但都是建立在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 1981-2021年钻石价格指数变化
图源:Rapaport年度报告(2022.1)
前几日,钻石行业咨询公司 Gemdax 联合创始人 Anish Aggarwal 在一次采访中证实了这种深刻的变化,并表示:现在有两个“对钻石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市场的变化。
在疫情刚刚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一致期待中国市场会快速复苏,从而形成类似08-09年金融危机之后“行业救星”的角色。但后来的事实是,中国市场对天然钻石的需求非但没有复苏,还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1)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房地产行业衰退,股市动荡,中产阶级的可支配收入减少。
2)实验室培育钻石快速崛起,民众接受了大量的官方与非官方信息,并且部分人经历了证券市场上该板块的波动。3)东西方政治对峙加剧,这加速了民众对包括钻石在内的多种“舶来品”的反思。
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下,“钻石”这个品类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出现了变化。之前对于“保值增值”的渴望,以及对于“奢侈品”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一种更加追求实惠、更加看重性价比的消费思维。
当然,高净值人群依旧是可以接受并喜爱包括钻石在内的奢侈品的,只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购买廉价产品。
第二个因素是实验室培育钻石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尤其是美国。
美国市场能如此快地接受并推广培育钻石,这对于全球钻石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它直接撼动了全球占比52%的天然钻石市场。虽然天然钻石行业人士一直以“不断降价”来描述和宣传培育钻石的价值,但销量(按数量计)占比超过50%是一个事实。
因此,如果我们关注美国方面的业内舆论,会发现其中针对培育钻石的争论尤其激烈。老派与新派之间就环保、可持续发展、规模价值,甚至是“行业民主化”、“反垄断”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同样的思想冲突在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甚至是守旧的欧洲也频繁出现。究其根本,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价值链之间的争斗,深刻映射了传统资本团体在面对新兴势力崛起时所展现出的立场和态度。
为了应对这种结构性变化,天然钻石行业正在做出各种调整。
首先是戴比尔斯和NDC(天然钻石协会)重拾通用型营销,只不过后者的资金随着制裁俄罗斯钻石、Alrosa撤资而出现了问题。其次是非洲各国(以博茨瓦纳为首)对天然钻石资源和权力的捍卫,这从马西西(博茨瓦纳总统)亲临JCK展会可以得到印证。第三是戴比尔斯面临被母公司剥离之际,将公司运营重心移回到天然钻石,尤其是零售层面的宣传上来。与Signet和周大福的合作,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进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上述的调整主要是针对零售层的营销攻势,几乎是延续了“恒久远”思维。然而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上看,天然钻石行业似乎还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解决方案。
有人认为天然钻石的价格依旧虚高,需要降价来迎合如此不利的经济环境;也有人认为针对俄罗斯钻石的制裁充斥了西方政治的固执与偏见,终将毁掉原本统一的供应链优势。这些虽然都是猜测,且缺乏数据支撑,但毕竟反映了这个动荡的世界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
不管怎样,全球钻石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至于谁能在这场调整中活下来,甚至成为所谓的“赢家”,那还得看各自的判断、投入,以及那么一点点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