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对“金刚石”一词充满着好奇,因为我总能从父亲和他的同事谈论中听到这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样的东西需要这么多技术人员废寝忘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他们一谈到金刚石就眼睛里充满着希望的光芒?直到我上中学时(1978年)的有一天,父亲拿着一本红色证书回到家,脸上充满着幸福的喜悦告诉妈妈他刚在北京参加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会上代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接受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和颁奖。这时我才第一次真正了解到,金刚石对我们国家发展有多么重要,了解到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做到了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才做到的伟大事情,我更加崇拜父亲,为我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骄傲。
在和父亲共同度过的四十多年里,我像读一本书一样去了解和欣赏着他的人、他的成就。但越读越觉得平淡中蕴藏着深奥,特别是涉及到他所热衷的金刚石和高压物理专业方面的研究内容时,我这个外行只能感叹:搞技术真辛苦、真不容易。同时看到了他们这代人的敬业精神,以及技术上取得突破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1999年和父亲在海南三亚合影
1、惊奇
1988年我大学毕业开始在磨料所的行业规划室工作。随着对磨料行业的不断了解,我对父亲的工作和他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我发现,虽然父亲和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我们对他的工作状态和取得的成就并不完全了解。
他和王光祖叔叔等技术人员1963年12月6日共同完成的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项目影响最大,这是我和大家一样很早就知道的。后来在阅读行业相关资料中我惊奇地看到,父亲1972年主持完成的人造聚晶金刚石项目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项目。他们课题组研制的硅系结合剂聚晶金刚石在国内外均无此类产品。直到十多年后,英国De Beers公司才推出了类似产品Syndax 3。此类聚晶金刚石以耐热性好、自锐性好为最显著特点。该成果后来被应用到石油钻探、地质钻探、拉丝模、耐磨器件等领域,为金刚石工具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胜利油田用该种聚晶金刚石制造的喷射式三刮刀钻头,创造了一只钻头进尺3150米的世界纪录。又在大庆油田实现了“一只钻头,一天打一口井”,完成了铁人王进喜的“三个一”生前誓言。从这类聚晶金刚石研制成功算起,它至少影响了聚晶金刚石发展二十多年。直到90年代中期,国内聚晶金刚石产品才开始转向金属结合剂,硅结合剂聚晶金刚石在市场上占比例逐渐减少。直到今天,硅结合剂聚晶仍有它的特长,它因低成本而被石油钻头保径大量使用,它因高耐热性至今仍为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所采用。而且今天已很少人知道,用聚晶金刚石作保径最早是从七十年代孕镶钻头上使用,大大提高了钻头寿命,这是我们中国首创的。
2、性格
父亲是个内向的人,平时话语不多。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是坐在那里独立思考,就是伏案奋笔疾书。听妈妈讲过关于爷爷奶奶的事情后,父亲的这种性格形成就非常容易被理解了。我爷爷于俊海是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部下的骑兵连长,1932年在一次与日军激战突围后被日军追杀而光荣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奶奶在父亲刚满一岁时就守寡,熬过了战事连连的艰难岁月,硬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和亲友的帮助把唯一的儿子养大成人,还供他进入天津南开大学这样好的学校学习。可以想象,父亲的成长期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没有一个稳定、完整的家庭,形成较重的自我保护心态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青少年时期的磨难也给父亲造就出坚定、执着的优良品质。
父亲是个非常善良、温和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充满着善意,很少与人发生激烈冲突。对待年轻人也绝不会摆出长辈的架势居高临下。父亲不善言谈,平时聊天或者寒暄时,你很少听到他说一长串的话。但是当他和同事、教授、高工及他的学生们讨论技术问题时,语速会比平时快很多,语调也抑扬顿挫非常流畅。特别是遇到意见不同时,甚至会提高嗓门几近争吵。那种对研究完全投入的状态在我脑海里深深地印刻。
3、委屈
记得在粉碎“四人帮”前文革期间的一天下班后,父亲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妈妈看到爸爸情绪不对,一再追问原因。父亲怎么都不肯说。后来还是奶奶非让父亲说出原因不可,父亲无奈才道出了真由。原来,有一家业务单位找到磨料所、找到父亲,说他们单位需要一千克拉金刚石用于生产、科研,父亲向所内相关人员了解后回复没有这么多金刚石。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业务事情,后不知怎么被当时所谓的革命派知道了这一情况。他们说:仓库里有这么多金刚石,于鸿昌有意说没有,是故意破坏“抓革命促生产”,他就是反动的学术权威,要贴他的大字报,要开他的批判会。父亲就是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回到了家。父亲感到非常委屈,因为研究所里确实有一千多克拉金刚石磨料,但那是不同型号不同粒度加起来的数量,确实不能满足兄弟单位的需要。他怎么也想不通,一夜都没有睡觉。虽然之后对他的批判会是否召开我不清楚,但父亲确实成了一个反面教材。在当时本地话剧团演出的一部话剧里,父亲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反面人物的原型。没过多久,父亲从情绪和心态上都恢复了正常,工作也像往常一样还是那么孜孜不倦地做着。对他的批评批判,他都从容的接受。再也没看到他带着沮丧的面容回家。我不敢百分之百地断言他心中没有委屈,但那时的知识分子中大部分人只要一听到是以党组织名义安排的事,都会完全接受。他们把他们热爱的工作和国家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
文革期间政治挂帅,大量的人力财力都用到了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上,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可谓环境恶劣。即使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不少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现。中国的研究人员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们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中都不忘自己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忘我甚至牺牲自我的境界。
4、挑战
在国内,技术人员取得一定成绩后一般会被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上。我一直认为父亲应该算是一个纯粹的研究学者。但因为工作需要,他先是被提拔成为磨料研究室的副主任,后又被提升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进入到管理岗位。这对他应该是个挑战。
父亲进入管理岗位后关注的问题明显发生了变化。早期,晚上、假日里来家里的同事和外地来的教授们与他谈论的大多是具体的技术问题和学术问题,商量着具体的解决方法。后来,他们谈论的更多的是国内国外金刚石的发展,国际上金刚石研究的方向等大问题。他更加关心国内金刚石行业的走向。
我曾经看过父亲的一篇关于聚晶金刚石分类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很多研究聚晶金刚石的文献引用过,也在1988年东京金刚石国际会议上发表过。文章里既谈到他所发明的烧结型聚晶,也谈到了国外普遍流行的生长烧结型聚晶。他在80年代就力主加快生长烧结型聚晶的研究,赶上国外的研究、生产水平。当时硅结合剂烧结型聚晶在国内如日中天,而他已看到生长烧结型是将来国内聚晶金刚石的必由之路。在当时三磨所的相关聚晶金刚石研究课题中也都体现了这一研究方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国内聚晶金刚石,特别是金刚石复合片,无论是研究还是市场上的产品基本都转入到生长烧结型这一道路上。
5、梦想有个书房
我们家搬过很多次家,每次搬家都要先考虑好父亲的书桌和书架摆在什么位置。父亲在家的时候,晚上都会趴在书桌上阅读或者写文章,所以妈妈搬入新家时总是会挑一个相对僻静的位置摆放父亲的书桌书架。奶奶、父母及我和弟弟妹妹全家一共六口人,无论早期的一间半房和后来的三房一厅,家里都显得比较拥挤。光是安排好床位已不容易。我那时常常想,如果爸爸有一间单独的书房该多好,再也不用在他看书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大声说话、蹑手蹑脚了。而且我也能沾沾光,在爸爸不用的时候我享受一下。
到了我上高二时,爸爸连仅有的书桌也保不住了。为了我能够迎接高考,家里无论从起居到学习环境都实行了高考优先的原则。我自然上升到书桌的第一使用人。父亲被挤进了他的卧室。但他也很有办法,他居然能找出家里长时间不用的一张绘图板,把它支起来作为他的新书桌。就这样,他在他的新“王国”里又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学习。
书房对于父亲始终是个梦想,在他的一生里都没能实现。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宽敞了,有了独立的书房。我经常想,如果父亲母亲还在,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能享受到这良好环境的书房,那该多好啊!我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我们作子女的愿望。依父亲的品格,他是绝不会抱怨没有书房。他对他的一生非常的满足,可以听到他在工作方面的遗憾话语,但从未听到他说任何对生活的抱怨。
6、金刚石癔语
父亲2006年9月12日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帕金森症一直在折磨着他,他的手总是在不停的颤抖,走路也是摇摇晃晃。我印象中,到他去世前的一两年间,人已经消瘦的十分厉害,两个腮帮已完全凹陷进去,手上基本看不到什么肉了。大脑已基本处于糊涂状态。对于一些简单的事务如果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去说,他还是能够明白一些,但反应非常迟钝,思维能力降到非常低的状态。最明显的是他的眼神,眼光呆滞没有了光芒。往日一说到金刚石就神采飞扬的笑脸和那充满自信的深邃目光再也没有在父亲的脸上看到。
然而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都觉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记得父亲去世前一年,他有一段时间住在伏牛路上的电缆厂老年医院。有一次我们从深圳回来去医院看他,他突然对我丈夫李尚劼说他想要一些最新的金刚石杂志。当时我们都感到惊讶,他的脑筋已不十分清楚,说话吃力、含糊不清。实际上他至少有三四年没有看过这类书籍杂志了。他还能看专业杂志吗?虽然心存疑虑,既然老人家有这个要求,我们是一定要满足的。第二天我们就把一本《超硬材料及制品研讨会文集》和三本《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杂志交给了他。他戴上老花镜,用颤抖的手一本一本地翻看着目录,虽然时间不很长,还是能感觉到这些文字对他的吸引力。他缓慢地抬起头,冲着我们用力地上扬了一下嘴角做出笑容,说了一个字“好”。看到他能满意,我们感到很欣慰。过了两天我们准备回深圳,又来到医院去看他。他那天好像特别想说话,但说出的话又比以前更加难懂。我们努力着和他尽可能多交流些。但有一段话是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至今也没搞懂他的愿望。他说:“我原来想写一篇金刚石位错的文章,位错的分布和结构……”。我们两人非常吃惊,他以前从来没有向我们说起过如此高深的专业问题。因为交流的障碍,我们也无法再深入的了解。我们当时总感到父亲是在说“癔语”。现在想起来,不知父亲当时真的是向我们诉说他的遗憾,还是他把从前的记忆混成了“一锅粥”。我们能感受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他对金刚石的热爱。是啊,像我熟悉的王光祖、卢飞雄等第一代金刚石元老们,哪一个不是把一切都献给了金刚石。我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7、蝇头小字
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中看到了大量工作学习笔记。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父亲在50岁左右以前的笔记,字体较大,字迹也比较工整。之后的笔记,字体一年比一年小,有些小到外人已无法辨认,应该是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他六十岁退休后写的东西里,经常出现一行字里开头几个字比较大、比较清楚,后面的字越来越小,而且不断向下倾斜,一行字写下来不怎么好看。但可以看出来,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不足,并且在努力地矫正。联想到奶奶生前告诉过我,父亲小时候因不小心右手大拇指曾被门夹伤过,手指用力和弯曲都不能自如,给写字带来一定的影响,写字速度比较慢。父亲对这一点心理上有些阴影,我们平时也很避讳说起。在完全靠书写的年代里,对父亲而言他要比别人多克服一道困难。
让我感到父亲了不起的还有他那无数的卡片。他把他所查到的每一篇文献都做一张卡片,除了像图书馆卡片上的作者及摘要等内容外,还有他那蝇头小字写的标注和评论。这下蝇头小字成了优势,卡片被写得密密麻麻。这些卡片的年代跨越了他整个职业生涯。文献不单有中文、英文,还有德文、俄文,甚至日文。我感慨,要是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只要点击鼠标、敲击键盘,这些文献一定能被父亲整理的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再也不用付出那么大的心血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录它们。我们已经享受着时代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同时也感受到父辈们为获得科研上成功曾经付出多少艰辛。
结语
父亲研究了一辈子金刚石,在我眼里他就是一颗钻石,有着坚硬执着的性格,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等改变他的意志和决心,都不能改变他对金刚石的爱;父亲以他淳朴透明的性格面对人生,在荣誉面前他从不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在遇到挫折时候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他渴望取得成就,但在名利面前却淡然处之。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让世人震惊。我们的父辈在看到今天的大好局面时,和我们一样幸福无比。中国超硬材料的今天,离不开当年父辈们的艰苦和奉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2013.6.11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