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培育钻石生产国,也是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当培育钻石逐渐崛起,我们能做到自产自销吗?从完善机构标准,到培养消费意识,或许还有一条漫漫长路要走。
合成钻石这个标签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国际权威珠宝鉴定及分级机构GIA(美国宝石学院)宣布,将从7月起采用新版证书,不再使用合成钻石(Synthetic Diamond)这一称谓,而是改称实验室培育钻石(Lab-grown Diamond)。此举响应了去年FTC(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动作:对非天然开采的钻石不再推荐使用“合成”的描述。
当实验室培育钻石得到官方认可,其在珠宝领域的春天似乎也来得更快了些。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沈锡田教授告诉记者,今年3月的香港国际珠宝展破天荒地为培育钻石和宝石专门辟出了一块区域,大约有三四十间厂商在此进行展示、销售。“这在以前的香港珠宝展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已经慢慢在打开。”
沈锡田强调,必须要理清的概念是,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同样是真钻石,两者的结构、成分一致,也拥有同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属于同一类别的矿物宝石。而市面上常见的莫桑石、立方氧化锆等,从宝石学角度来说,其结构、成分与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完全不一样,属于仿制品。
主流的钻石培育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淀法(CVD)。沈锡田介绍道,“目前这两种技术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运用CVD基本上生产两三克拉的钻石已经没有什么问题,HPHT的经济前景更大,已经可以做出七八十甚至一百克拉的培育钻石原石。”
谁在入场?
去年5月,钻石巨头戴比尔斯高调宣布将进军培育钻石珠宝领域,推出名为Lightbox的全新品牌,一时间引起行业热议,认为宝石级培育钻石的风口已至。事实上,中国一直是实验室培育钻石的生产大国,根据2016年推出的《合成钻石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合成金刚石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90%以上。
河南一直是实验室培育钻石生产大省,上述《报告》列出了8家国内的主要合成钻石厂家,其中有5家位于河南,分布于郑州、许昌等地。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用于工业领域的培育钻石,但近年来也在慢慢转型,尝试做宝石级钻石的培育工作。
如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创立了MULTICOLOR和Brisa & Relucir两个品牌。根据其4月16日发布的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加强对宝石级大单晶金刚石的市场引导,充分挖掘大单晶金刚石在消费领域的价值,同时公司对700万克拉宝石级钻石项目的投入增加,在量产克拉级白钻和黄钻的基础上可以生产稀有的粉钻和蓝钻,同类业务中有望对标施华洛世奇。
除大企业的转型尝试外,入局者还有规模相对较小的自创品牌,如已成立四年的Caraxy(凯丽希)。
Caraxy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广培育钻石的公司,CEO郭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几年行业处在初期教育阶段,市场相对平淡,2018年开始快速发展。”
“我们在辽宁有工厂,主要生产30分到1.5克拉大小的切好的成品,每年大概能产总量2万克拉的毛坯。”郭升说,其工厂采用HPHT法培育钻石,一方面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研发都主要是走HPHT的方向,有比较强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温高压的培育方式更接近天然钻石的生长状态。
事实上,培育钻石的成本并不低,初期的厂房、设备以及后期的研发都需要较高的投入。Caraxy最初定位做批发,为珠宝品牌提供新型原料。不过现在郭升认为,从上游供应商的角度来说,国内各大厂家的技术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即使有部分厂家技术领先,可以做出两三克拉的培育钻石,但随着行业成熟,大家都会发展到能做两三克拉钻石的水平,而这已经是主流消费市场的上限,再往五六克拉甚至更大的数量级发展没有意义,因为消费者不会去买那么大的钻石。所以他判断,未来的比拼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成本控制上,到时候原料端就会变成打价格战。长期来看,销售原材料附加值并不高,且易受行情影响,因此公司也在布局品牌珠宝零售。
不仅国内企业崛起,国外的品牌也看准了中国市场。去年底,成立于美国加州的实验室培育钻石企业Diamond Foundry宣布进军中国钻石市场,成立上海全资子公司和西安钻石打磨工厂。
就珠宝零售而言,培育钻石的价格明显低于天然钻石,但不同定位的品牌各自也有区分。据了解,Lightbox的粉钻、蓝钻和白钻,1克拉售价都为800美元;Caraxy的单钻戒指,50分大小售价在5000到8000元之间,1克拉的在1万多到2万多元;Diamond Foundry的单钻戒指,50分大小售价在7000元左右,1.5克拉以上的定制钻石售价则在1万多到3万多元不等;Multicolor虽然生产并经销0.01克拉至3克拉的钻石,且培育全色系彩色钻石,但其微店与京东旗舰店以较小克拉的多钻首饰为主,售价从一千多到九千多元不等。
目前国内的宝石级培育钻石,主要还是在河南生产,因为培育宝石级钻石和工业级钻石的基础是相通的,而河南本身就是全世界工业钻石的生产中心;珠宝加工则主要在广东的深圳、番禺等地。不过郭升认为,随着市场发展,局面也可能发生变化,“其实东北,还有西安、上海、北京等地也都有生产工厂,但规模最大的还是河南,那里的几家主营工业级培育钻石的公司销售额可以达到上百亿。未来宝石级培育钻石市场越来越成熟,也不排除河南会发展出配套的珠宝产业,比如珠宝首饰加工、钻石切割等。”
国标之难
当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已经到达肉眼难以辨别的程度时,消费者要如何区分?
V沈锡田表示,“绝大多数的培育钻石都能被鉴定出来,这对鉴定机构来说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尽管技术上无难度,但鉴定结果却是行业内的一大矛盾。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中国珠宝玉石检测方面的权威,参与制定国内珠宝行业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几大鉴定机构,如GIA、HRD、IGI都已采用实验室培育钻石这一称谓,但国检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仍旧认证为合成钻石,且没有采用钻石分级标准。
V郭升认为,制定这一套旧的标准时,国内的宝石级培育钻石市场还没发迹,随着行业逐渐成熟,这一标准已经开始阻碍市场发展。
“直接叫作合成钻石,消费者可能会以为这是假钻石,不利于产品推广,我们也一直在争取官方国标定名为实验室培育钻石,但国内珠宝行业的指导单位还是比较保守,这也让业内挺无奈的。”郭升说。
这也间接催生了另一个现象:由于国内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来消化产能,只能将生产的宝石级培育钻石卖到海外,比如全球培育钻石的最大消费市场美国,或是全世界的钻石切磨中心印度。毛坯在印度被切磨成钻石成品后,再卖到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手里,在当地出具证书,以培育钻石的名义销售。并且中国承担的是初级加工的角色,因此卖到国外的价格也较低。
“培育钻石的大部分产能都在中国,这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产业。其实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二大钻石市场,大家一直都挺看好,如果中国市场能够发展腾飞起来,我们的产能可以在国内用更高附加值的形式去消化掉,中国厂商在培育钻石体系中也能拥有更多话语权。现在中国的市场其实说实话发展得相对比较慢。”郭升说。
沈锡田表示,欧美国家为了未来市场的发展,正在放松监管标准,“我国作为培育钻石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反而步伐没有这么快,这其实是有点可惜的。当然这也跟国内市场有关,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是简单的用真假来作区分,他们在这方面的了解还不是特别够,所以国标委也不敢轻易放松。”
不过,据沈锡田透露,其实行业内,包括国标委,正在制定一套人造钻石的分级与鉴定的国标,目前已经在征求意见,但还没有正式发布。“这份文件应该基本上是符合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行业规范。”
宝石级培育钻石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路口,沈锡田认为,未来钻石市场会形成很明显的区隔,高质量的天然钻石价钱会越来越高,而培育钻石会越来越多,并逐渐被市场接受。他进一步表示,培育钻石要建立完整、成熟的市场机制,最重要的依据就在于,检测机构能够明确检验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而目前这一点是没问题的。所以消费者购买培育钻石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比如国检、中国地质大学检测中心等,根据可靠机构的证书来决定是否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