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几个钻探现场的统计,钻头底唇拉槽的位置以在内外径当中偏内的居多,少量靠站头外缘。也有的钻头先产生唇面拉槽,后因岩心破碎或扫残留岩心变成内阶梯形或内喇叭形。
这种钻头底唇拉槽位置的不同取决于钻头的具体工况。靠近钻头内径的拉槽,一般是在岩心破碎情况下在钻头内径和岩心间先发生瞬间憋水,钻头与井壁间的环状空间有冲洗液。由于钻头底唇为圆弧状,底唇中间以外的唇面仍受一定程度的冷却,而靠内径的唇面瞬间丧失了冷却条件,使靠内径的底唇发生微烧,胎体对金刚石的粘结和卡固作用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胎体内低熔点金属流失而变得疏松,金刚石掉粒严重,脱落的金刚石和岩粉一起磨削底唇,使底唇开始沟槽。孔底相对应地出现凸台环,使沟槽内冷却条件变得更坏,从而使沟槽不断加深,直至沟槽底部无金刚石为止。此时钻头不再进尺。虽然这时在沟槽以外的唇部仍有金刚石,但钻头仍然彻底报废。
靠近钻头外径的底唇拉槽,一般发生在孔底中心漏失,环形唇面外部排粉不力,钻头与孔壁间无冷却水,造成冷却不良,使钻头微烧而出现沟槽。
实践还发现,拉槽报废的钻头多发生在工作层消耗2.5mm左右。这可能与钻头的具体工况有关。钻头底唇拉槽的形成和发展直至沟槽底部无金刚石是需要时间的。使用中发现,试验钻头孕镶层高度不低于3.5mm,正常使用的钻头工作层消耗4mm以上才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