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14年遭贸易调查居首
16个重点行业将建损害预警机制
截至11月,今年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了102起贸易调查,涉及金额超过116.8亿美元。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09)》指出,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首位。我国的贸易救济亟须“内外兼修”,对内要完善贸易救济体系,对外要积极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合法的权益。
技术性壁垒成出口最大障碍
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产业的冲击,使得世贸组织各成员开始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2008年全球共发起贸易救济新案件222起,比2007年增加了24.7%。而截至今年10月28日,WTO成员已总共新发起225起贸易救济案件,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尽管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达90多个,但是被提起诉讼最多的仍是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从涉案行业来看,全球贸易救济调查主要集中在金属、化工产品以及橡胶塑料制品,而贸易救济涉及领域最多的是钢铁和化工以及部分轻工产品。
目前频繁的贸易救济调查已经深度波及我国相关产业和制度领域,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表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中国产品出口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当前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的产品召回、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拒绝入境、日本的食品扣留等”。
据了解,去年中国有1/3以上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年出口贸易因此直接损失超过505亿美元。
我国贸易救济仍处初级阶段
与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新兴产业为主相比,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认为,危机当前,贸易保护措施充满了多样性和易变性。“新一轮保护的目的体现在保护国内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维护就业率与推动经济增长。”
王超表示,我国对外贸易将长期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贸易摩擦将呈常态化、多样化、复杂化,但我国应对摩擦和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手段尚待加强。“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大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产业救济范围已经扩大至仪表仪器、机械与汽车等领域,救济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但他表示,我国的贸易救济和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仍属于初级阶段,应对手段还显不足。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利用最为频繁,我国运用WTO解决的频率比较低,中国作为申诉方参与的案件只有6起,我国应该积极应对贸易的对话和交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正确认识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合法的权益。”杨益说。
杨益同时坦言,我国产业规模扩张与科学发展未能同步进行,削弱了贸易救济措施对国内产业救济的积极效果。一些落后产能借机扩张,对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造成负面影响。
“丰富贸易救济手段,拓展产业救济范围,提高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的能力。”王超表示,商务部日后将通过以上方式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重点行业将建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我国已建成钢铁、纺织等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日前,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包括物流、轻工、化工等在内的全国16个重点行业都将建设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据了解,这一机制将对产业运行、市场变化、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通过预警模型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组,对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如价格倒挂、低水平重复建设、反倾销等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