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石材产业发展迅猛,实现了从传统的石雕制品向装饰材料与制品、从原料出口向进口原材料再生产大宗深加工产品出口、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承接国内外工程安装业务的转变。从1995年以来,我省石材工业产值、产量、出口均居全国首位。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石材企业工业产值330亿元,进出口超30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8.8%和62.9%。
今年5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福建省委、省政府于7月29日在福建省第八届六次全委会通过了对《若干意见》制订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发展南安石材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策,为发展临海型石材产业带来生机。我省石材产业具有很强的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优势,特别是日趋成熟的社会化生产体系、逐步突起的产业集聚、不断完善的产业链等条件,为我省打造现代的石材产业集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石材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区域经济凸现明显
1、全国最大的石雕、墓碑石生产与出口基地。惠安是著名的“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工艺城”、“中国石雕之都”,2008 年石材产值达120多亿元,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出口创汇占全县的71%。惠安依托传统的雕艺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发墓碑石、园林建筑石等 1000多个品种,并以精湛的石材雕刻技艺及工程安装技术,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目前已占据国内外墓碑石80%以上的市场。
2、全国最大的建筑装饰石材生产与出口基地。南安市是我国唯一的“中国建材之乡”和“中国石材城”,是全国最大的花岗石、大理石建筑装饰板材加工基地,2008年全市石材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建材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3%。
3、丰富的花岗石矿山开采基地。我省花岗石资源丰富,有12个品种是国家名优品种,占全国18%,晋江永和3503、3533、安溪官桥的 3535都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品种矿山。我省年开采花岗石荒料量达300万m3,晋江永和是“中国石材之乡”,年产值达20多亿元。当地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业,年开采荒料能力达100多万m3。
4、最大的玄武岩开采基地。福鼎是“中国石材十大出口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玄武岩开采与加工基地,年产10万m3荒料,1200万m2板材,全市石材产值30多亿元,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
(二)竞争优势日益突出
1、营销网络较为完善。泉州地区几十万建材经销商建立了强劲的销售网络,对石材市场开拓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在国内外设立销售公司、培育销售专业人员、收集商情信息、建立长期客户,由传统的营销方式过渡到采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营销,推动了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这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市场开拓能力还带动了省外石材企业往福建迁移,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石材产业的发展。
2、区位优势明显突出。我省具有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海运、公路和铁路交通,形成了福建石材产业发展良好的基础。从闽东至漳州有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天然良港,全省石材产业拥有10多个配套设施完善的石材专用码头,这是内陆省份无法比拟的。就厦门港来说,石材年吞吐量占厦门港口的50%,有力地保障了石材产品的流通。
3、产品品种配套齐全。我省依托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从传统的天然花岗岩雕刻到墓碑石,发展到近年来开发的各种建筑石、园林景观石、厨卫用具、大型城雕、寺庙建筑等各种雕刻影雕产品。同时,花岗石和大理石超薄板、复合板、人造岗石、各种石材装饰异型材等应运而生,产品品种齐全,研发水平、雕刻技艺和安装质量也居全国前列。
4、人力资源较为充裕。我省石材雕刻工艺技术和安装技术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了石材产品创新与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我省石雕技艺是我国南方石雕的代表,惠安是中国花岗石雕技艺的发源地,有5万多的石雕能工巧匠遍布全国各地;二是我省已拥有矿山专业开采队伍和配套承包矿山的开采、爆破、吊装等专业户,北从新疆和西藏、南到海南都有福建的采矿技工;三是在我省创业雇用人员的前期培训投入少、见效快,在成本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拥有熟练的技术工艺成为石材行业较强的竞争优势,广东的康利、环球等石材大企业因此也积极往福建迁移;四是我省的石雕安装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好的产品依靠精雕细琢的安装技艺,北京十大建设、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内著名建筑和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材安装群雕 --黄河炎黄两帝等石雕安装工程都是福建人的石雕精品。
五、福建石材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
(一)打造海峡西岸现代石材产业集群
国务院在《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福建石材产业要加快以“资源为基础、加工为龙头、机具配套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石材产业集群,大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泉州、厦门为龙头的石材加工和出口基地建设。
1、打造全国最大的石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壮大闽南石材产业集群,全社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石材产量、产值、出口分别占全省的80%以上。其中惠安石雕、墓碑石产业年产值达到120亿元;南安石材产业年产值达到18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闽东石材产业基地,石材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
2、建设10大石材工业园区。一是南安水头、惠安崇武、南安石井、惠安山霞、晋江永和5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石材工业园区;二是安溪官桥与龙门、南安大帽山、福鼎玄武岩、翔安洪塘、罗源西兰5个年产值30亿元-50亿元的石材工业园区;三是在闽南、闽东开辟台湾石材工业园区,引进台湾石材企业,进一步优化、整合、做大做强石材工业园区。
3、壮大产业链培育辅助产品产业基地。在快速发展石材加工业的基础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晋江、厦门、南安要成为石材机械制造基地,石材机械产量占全国石材机械总量的40%,钢砂、锯条占全国90%市场份额,磨具磨料占全国70% 市场份额,其它如金刚石工具、石材防护用品、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要加快发展,推动石材产业基地的同步发展。
4、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材进出口基地。重点扶持厦门、泉州从事石材进出口业务的公司,鼓励石材加工企业全方位开拓自营进出口业务,厦门港口依托石材业壮大港口经济,争取在2-3年内石材进出口量达到50亿美元。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先进制造基地
1、加大产业结构性整合。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品牌或特色产品优势,促进石材区域经济发展。以“惠安石雕”、“水头石材”品牌为依托,积极组建大型集团公司;二是强化投资主体。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依托产品的名牌效应,以产权为纽带,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小企业实施收购、兼并、联合,壮大企业规模、扩大品牌效益;三是大力整合资源。鼓励石材加工企业开发矿山,拥有自主矿山资源,有效合理地开发资源,遏制“小矿之花”的泛滥;四是理顺出口渠道。发挥我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石材加工企业和500多家专业从事石材进出口公司抱团应对国际市场,协调外贸大公司与企业联营合作,优势互补,共享出口企业的信息资源,规避出口风险,做好应对反倾销工作。五是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优化我省石材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加盟,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品牌,发展石材机具制造业。
2、加快创新主导产品。注重新产品研发,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一是认真分析出口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发展潜力,尤其应对金融危机和出口降低退税后的影响,及时对出口产品结构、种类和出口地不断更新调整。如研发中西合璧的石雕制品、异型材系列,仿古、仿欧式建筑的石制品、墓石制品系列,新型石材、特种石材等系列产品,从单一花岗石品种向大理石、板岩、砂岩制品等多品种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注重产品与装饰设计配套,从单一装饰产品向家居、城雕、园林等产品延伸;三是大力研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研发利用石材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四是加强自主创新。要做好专利技术的申报工作,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援,引进人才、技术与成果,借船出海,筑巢引凤,建立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三是推动石材企业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技术支持,积极做好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工作;四是建立一批石材产业专业化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石材骨干企业。
4、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扶持石材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研发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整合技术资源设立企业技术中心。一是支持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手段和采用环保新技术、新材料,集中力量突破石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二是选择技术攻关课题如人造石、利用石粉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对关键技术、关键工艺进行重点攻关,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高新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其它拥有企业技术中心的高新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5、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基地。一是石材加工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指导企业建立石材产业的技术创新基金,整合企业的科研力量,引导企业逐步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技改力量,促进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二是鼓励院校将企业作为开发基地,企业将院校作为智力支撑,联手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三是组织建立1-2个石材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加快石材行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及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四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机构。
(三)打造生态型与环保型的现代石材产业
1、引导产业进入良性循环。改变石材加工业过去经历的“传统模式”和“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引导产业进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2、大力发展石材循环经济。石材工业园区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循环再利用布局。通过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物和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延长石材业产业链,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将石材循环经济工作作为石材产业永恒的增长点,提高石材行业准入门槛,推动石材产业优化升级。对新上的项目和产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避免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3、加强石材矿山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对省内石材资源状况、开采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制定全省石材资源开发规划,抓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储备。认真实施《石材露天矿山开采规程》,指导石材矿山等级评价,规范矿山的开采规模、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和生态环保,实施保护性开发。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参与矿山的投资与管理,合理开发资源。矿山开采企业根据加工企业的生产和工程安装需求,开采适合生产需求的品种和规格,避免开采与需求不对接,造成浪费。
4、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开发。要鼓励“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排放,统一运输,统一税费”的“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石材矿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事故。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发整合和治理整顿矿山和饰面石材加工的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对现有矿山的监督与管理。要通过优化整合,堵疏结合,对低水平的小矿山进行整合或关停。对我省主要荒料开采地的晋江永和、安溪官桥、罗源、古田、永定、同安等地,要鼓励引导加工企业和矿山企业联合投资建设荒料销售市场,规范和完善石材荒料的集中与统一销售,对国外和省外资源进行联合采购,建立荒料集散中心,规范经营荒料市场。
5、利用省外和国外资源战略。支持我省石材企业参与资源丰富的中西部矿山开发,利用国家对中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瞄准商机,抢滩发展,实现沿海与内陆石材产业的优势互补。适时地制定和出台鼓励企业对国外资源和国内中西部资源进行开发的政策,抓住发展中国家石材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的有利时机,鼓励我省有实力的石材企业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材资源,在当地投资矿山和开办石材加工厂,产品直接进入终端市场。
(四)坚持石材产业“两大市场”的拓展战略
1、“以大引大、以大联小、强强联合。”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石材产业的影响,我们必须调整对策,积极应对。一是引进国际大公司,承接来进料加工和工程外包业务,全方位开拓国外市场;二是结合我省石材加工能力强,原辅材料需求大的特点,吸引国外相关企业设立荒料和配套产品销售中心;三是与国外大企业联合采矿办厂,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开采资源、市场和工程业务;四是抓住国际石材制造业转移的契机,主动对接国际石材产业的转移,通过并购、租赁或 “三来一补”等形式合作双赢互利;五是加快与台湾石材业的合作。在闽东南等区域,先行先试专辟台湾石材加工区,与台湾花莲建立产业合作和经贸协作,使海峡两岸石材产业进一步协同发展。
2、引进国外大公司建立办事机构。引进国际大集团、经销商、房地产商、机械制造商等代理商在我省建立办事机构,互通市场信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主动与国外相关的同业公会及国外大公司建立联系,做好互访、交流、咨询、招商、投资等有效的服务。
3、建立进口产品信息网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要不断探索国外新的采购模式和途径,建立国外荒料销售和配套产品供应中心,提供产品价格信息。转变企业各自为政的方式。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依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规范荒料与设备采购的进口渠道,建立行业共同遵守的行规行约。同时,密切注视风云变幻,建立反倾销、反补贴预警机制,设立出口产品指导协调机构,引导做好行业自律,做好营销联盟工作,通过“福建省石材出口企业营销联盟”,进一步规范产品进出口秩序。
4、巩固和培育新市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口企业要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上要予以大力支持,再造我省石材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一是建立原材料基地,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加大与全球石材供应商的联络,多渠道进口国外石材原材料、半成品,建立全国性的石材进口基地和订货基地;二是在国外投资建厂或投资矿山,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合作,抓住金融危机的商机,主动出击,在第三国联合开发矿山,利用国外资源,产品由原产地输出,既可享受一些发展中国家普惠制等优惠政策,又能规避反倾销和各种技术壁垒;三是以资本投资、劳动力输出对外承接工程和矿山,开拓工程设计与安装业务,组建国际化集团公司,以自产的优质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售后服务。
(五)实施石材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
1、培育区域品牌。以区域经济带动产业集聚,加快传统主导产业的区域品牌转型升级。一是要抓好区域主导产品的产品质量、品种特色和产品配套,出口产品标准要与国际标准对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二是要制订完善惠安石雕、南安的装饰石材产品的相关标准和安装规程,向产品的集成设计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要融入文化理念,运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环境、风俗等复合型的边缘学科和产业知识,通过设计和创意加工,将石材及其它材料按系统化、配套化和标准化的原则,集成具有特定装饰效果的产品;四是要在区域内实现企业联盟,资源共享,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打造“中国石雕之都”,“中国石材城”品牌,塑造提升区域产业品牌,同时,通过产品名牌,加快培育名市(县),名镇(乡)。
2、壮大企业品牌。要有计划分层次形成企业创品牌梯队建设。一是已获得国家级名牌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做强做大,争创国际名牌企业;二是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创国家名牌;三是在省内同行业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已获得市级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使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规模优势,为争创各类品牌奠定基础。
3、打造传统产品名牌。惠安的石雕制品如墓碑石、传统石雕和影雕都是“老字号” 的独创产品,要大力打造自主的品牌,不能仅仅按需方设计加工,失去自主知识产权,要走标准化、差异化产品发展的路子,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力求设计的产品要规范化、配套化,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符合当前装饰流行趋势,形成独特的创意。要加快石材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建设,形成一批传统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同时,要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努力将传统品牌打造成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名牌产品。
(六)加快石材产业的服务平台建设
1、建立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平台,一是通过与国家石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设立的工作站,抓好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产品质量的跟踪监督,促进石材产品质量提高水平;二是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的大企业,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技术、专利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效益;三是在行业推行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做好质量管理相关认证工作。
2、建立金融担保与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银企合作网络,进一步完善银企合作互动机制,通过金融部门为产业集群和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二是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项目,加强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合作,多渠道地做好融资工作;三是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建立政银企互动合作机制;四是通过财政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扶持建立集群和园区企业的融资服务机构。
3、建立产业配套服务平台。建立机具制造和维修服务中心,扶持和发展石材机具配套产品,有效地延伸产业链。一是开发生产石材机械设备、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钢砂、锯条,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在闽南建材市场和工业园区建立配套产品的机械维修、防护化学用品、零部件供应和配送中心,搞好配套服务。
4、建立产品研发和培训服务平台。一是在南安水头建立省级石材技术研发中心,主攻石材薄板、复合板、人造石等产品的研发应用;二是在惠安建立省级石雕制品、墓石研发中心;三是依托闽南建材市场和惠安石雕石材商会,在南安水头、惠安石雕城建立省级石材产业培训中心;四是对全省石材及相关企业专业人员分期分批培训,组织对矿山开采、墓碑石、石材干挂、石材防护用品等产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5、建立产品标准服务平台。一是通过国家石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省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强石材标准化工作;二是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石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制订和起草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提升我省石材标准化技术水平;三是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要制定计划,对一些产品标准的制订统筹考虑,组织企业参与,出口产品标准要主动与国际标准对接,掌握和了解国外产品标准及相关的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七)扶持建立石材现代物流体系
1、做大做强闽南石材专业市场。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周边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集加工与贸易为一体,汇聚了国内外几千种荒料品种,年销售额达200多亿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产品专业物流市场和荒料集散中心。
2、建立石材行业营销联盟。一是根据销售布局及主要市场,建立和完善石材行业营销联盟,同时,以闽南建材第一市场为依托建立闽南石材产业营销联盟平台;二是建立我省进出口企业营销联盟,对外联合采购、统一运输;三是有效整合和发挥我省的营销网络,建立和规范我省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积极拓展贸易渠道。一是引导销售公司从城市营销向广大农村市场拓展,从单一石材产品营销向建筑陶瓷、水暖产品等建材综合业务拓展;二是办好我省厦门、南安、晋江、惠安等地一年一度的石材建材展洽会,不断提高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三是大力拓展国内外有关招商展览活动,把展览推介、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有机地结合起来。
4、搞好信息网络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定期发布市场各种产品数量、规格、价格,各类原辅材料信息,密切跟踪国内外的大型工程,为企业提供产品、荒料、辅料的供需信息,逐步实现网上产品和原辅材料连锁供应与采购。
5、发展“区港合一”和“区港联动”的运行模式。沿海加工企业要在加工区与港口之间建立系统的石材现代物流体系,与港口、车站、机场实现一条龙服务。利用保税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出口便利条件,增开绿色通道,逐步在港口设立石材专用通道和“外贸集装箱装货场”,完善装运和通关设施。
6、建立园区的物流窗口。各工业园区要建立或引进物流公司,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大型电子屏幕,指导物流走向,延伸产业链。通过信息网络和网上信用平台,推动诚信建设,借助中介机构和专业公司,发展石材物流业。
7、扶持石材物流企业。重点培育5-8个全省性或区域性石材物流企业,根据石材产品粗重、运力大、运距远,运输要求很高的特点,通过专业性分工协作,从水路、公路、铁路形成立体物流网络。随着石材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石材物流公司要从专业化和区域性特点出发,尽快进入园区,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8、构筑第三方物流运行机制。一是建立荒料集中配送中心。在主要石材矿山,由物流公司、矿山开采企业和主要加工企业联合,建立荒料配送中心,统一集中原料配给;二是实施联合采购、统一运输。逐步规范进口石材荒料的采购和供应,实行 “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
(八)先行先试推动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1、增加石材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安排石材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石材产业基地重点项目、组团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品牌建设,并对石材重点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风险投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新设立的国家和省级石材研究开发机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分别予以补贴或奖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投入要形成合力,相应地支持石材产业的发展。
2、搭建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平台。在加强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基础上,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参与石材融资,加强金融对石材的支持;设立石材政府信用贷款专项,运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面向科技型石材中小企业的科技贷款平台试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利用基金、贴息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石材自主创新,推动石材产业化进程。
3、制订名牌激励机制。落实创名牌和引进品牌的鼓励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在工业用地、能源、融资等方面对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先支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要予以奖励,为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创造良好环境。
4、重视矿山资源保护政策。相关部门要制定扶持矿山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奖励矿山和加工企业综合利用产生的废弃物、石粉。通过宣传教育,政府调控,引导企业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拓展与国内外同行业进行循环经济科研合作的空间,研发循环经济新技术,开发循环经济新产品。
5、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我省已经出台的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人才引进、提升民营经济及对台投资合作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努力为石材企业发展在生产用地、用电、用水、排污等方面提供优惠的同时,减少各项行政审批项目,营造有利于石材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资环境。
6、优化石材产业的市场环境。要支持石材产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石材产业咨询、信息、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体系和网络。着力打击石材流通环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种种违法行为,维护企业权益和市场地位。
7、加强产业导向政策。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产业发展重点,引导产业走向。通过定期制定和公布本行业予以扶持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和要求淘汰的落后技术、产品目录,并定出相应管理方式,通过行政措施和利益机制,对落后过时的技术限时淘汰,对技术落后的企业也要促其升级改造,有效地推动全省石材产业又好又快 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