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24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16.7%;其中进口1122.9亿美元,创造了月度进口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9%,环比增长18.8%。
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这也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再加世博会等因素刺激,对重要工业原料、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我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进出口结构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时间内快于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加意味着国内需求上升,也可减少西方贸易保护主义者对发展对华贸易的指责,利于形成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贸易顺差的大幅回落,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缓解流动性过剩,有利于减轻央行进行外汇对冲的压力,也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更多弹性空间。
前几年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已经形成一批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集聚程度较高、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进出口产业集群。只有进口上升才意味着以后出口会好。进口是领先出口的。中国的进口三分之一是出口加工用的零配件,三分之一是设备,还有三分之一是原材料。加工贸易进口较出口有两个月领先效应,加工贸易出口有望继续恢复。我国是世界主要制成品出口国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国,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将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在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而周边国家汇率持续贬值的情况下,总需求的恢复会有一部分体现在进口增多上,从而会造成国内工业生产的受损。1998年前后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启动投资拉内需,结果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的力度明显弱于固定资产投资。原因在于出口恶化抵消了一部分投资反弹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汇 率不贬值的背景下,国内需求会有一部分通过更便宜的进口来满足,从而压抑国内生产。进口对国内生产所产生的压抑作用,可能延缓部分行业复苏时间,但不能基于这些受到抑制的行业来判断内需启动。在经济危机中后期,一个汇率不贬值并能有效启动内需的国家,有望率先帮助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解冻, 并有可能领先于世界经济见底。这意味着经济危机以来国与国之间经济恶性传导的逻辑过程可能正在告一段落,并有望看到良性互动。
中国增加大宗商品库存也可以说是进口增长的一个原因。数据出炉后,铜、石油等关键大宗商品的价格纷纷上扬。可以关注钢铁、有色金属、原油等和进口增长相关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