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向战略客户车企推行“返利”计划,以实现电池降价。另一动力电池厂商亿纬锂能表示,作为主要供应商,公司会在利润上部分让利下游厂商。相关举措和表态引发更多动力电池市场降价预期,也引发了是否会出现价格战的讨论。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历史舞台,供需关系慢慢回归平衡。电池级碳酸锂,镍、钴、磷等动力电池上游原料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区间,带动高镍三元、电解液等一阶材料价格回落,电芯材料成本有所降低,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产品价格都在回调。
具体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价格回调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动力电池多环节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通过扩大产能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也缓解了此前因阶段性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上涨问题。二是动力电池领域创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包括材料体系不断优化,低成本材料开发进度大大加快,系统结构创新百花齐放等,提升了系统产品能量密度,降低了成本。三是产业链协调能力不断加强。下游企业通过合资、控股以及直接延伸布局等形式,稳定了供求关系,逐步消化或分摊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预计未来,在上游产能逐渐释放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价格竞争也会更加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价格竞争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价格战开展无序竞争,比如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超出正常范围,产业链个别环节出现囤积居奇,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等,也会使价格失去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功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仍处于以技术驱动为主的阶段,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路线确定等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根据预计,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30%,产量达到900万辆。叠加锂电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市场快速增长,在下游应用需求支撑下,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动力电池价格回调周期能有多长,行业会否全面开打价格战,还有待观察。目前,需要产业链企业协同攻关,规范竞争,促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提升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强化至关重要。应加强供需对接,引导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鼓励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明确量价、保障供应、合作共赢。
除了对上游原材料的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也是重点。应鼓励技术创新,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针对资源端、冶炼加工端、关键材料与产品端、循环利用端、系统集成端和生产制造端加大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同时,要加强锂电行业产能、投资等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发现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及产能短缺、投资过热等问题,深入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