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造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被称为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在超硬材料方面,河南的“江湖地位”并不低,全国八成的金刚石都是“河南造”。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黄婷 刘瑞朝 文 受访企业供图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要把材料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以创新驱动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 材料强省的转变。根据规划,河南将加速纳米聚晶金刚石、功能金刚石等制备技术攻关,扩大在珠宝首饰、电子信息、污水处理、生物医药及器械等领域应用,以郑州、许昌、商丘、漯河、南阳、信阳为支点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柘城微粉产量 占到全国七成
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河南金刚石看柘城。正是靠着超硬材料这一主导产业,柘城县“咬”下了微粉产量和出口量70%和50%的全国市场份额,也被全球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钻石之都”。
要了解柘城县在超硬材料行业的“江湖地位”,需要走进这家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培育钻石三大核心产品体系,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石材、机械加工、硬脆材料、IC芯片、精密刀具、珠宝首饰、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是中国超硬材料第三大生产商和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培育的钻石,在欧美和印度市场很受欢迎。科创河南记者了解到,培育钻石市场目前呈爆发增长态势。在消费领域培育钻石方面,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单粒5-30ct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可完全替代天然钻石,应用于珠宝首饰领域,产品主要销往印度和欧美,对外输出“中国钻石”。培育钻石已经成为公司营业收入最大的主导产品。
河南超硬材料规上企业约300家
柘城县现有超硬材料企业11家,已形成了原辅材料、工业级金刚石、金刚石微粉、宝石级金刚石、金刚石制品、钻石首饰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今,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
根据中国机床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数据,2019年、2020年、2021年河南省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45亿元、270亿元、400亿元。
其中2021年超硬材料产量分别为工业金刚石单晶产量160亿克拉、金刚石微粉60亿克拉、立方氮化硼6亿克拉、培育钻石200万克拉。
河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河南超硬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郑州、许昌长葛、商丘柘城、焦作、南阳方城等地,现有规上企业约300家,其中2021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约有30家,有郑州三磨所、中南钻石、黄河旋风、华晶股份、中南杰特、四方达、力量钻石、柘城惠丰、郑州钻石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发展,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优势。目前,河南超硬材料单晶合成产业规模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金刚石产量占全国的80%,立方氮化硼产量占全国的95%,我国金刚石单晶产量占全球的95%左右。
在金刚石合成领域,中南钻石、黄河旋风、华晶股份占据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在立方氮化硼(CBN)领域,河南产量占全球总产量75%左右,其中中南杰特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这些都为发展下游制品和功能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技术创新优势。河南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有郑州三磨所、机械研究所等一批从事相关研究的国家级研究院所。
“第三方面是人才优势。”上述负责人说。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高技术人才。
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3月16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郑州调研超硬材料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业内人士指出,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必须把材料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以创新驱动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
《河南省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培育40条先进材料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形成先进钢铁材料、铝基新材料、尼龙新材料、新型高温材料、超硬材料、新型建材等6条千亿级支柱产业链,以郑州、许昌、商丘、漯河、南阳、信阳为支点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创建国家级超硬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河南省工信厅副厅长李翔说,下一步,河南将通过创建国家级超硬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超硬材料展示交易中心,提升定价权和话语权,推动超硬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向高精尖发展。
根据规划,河南将实施材料创新生态提升攻坚。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河南省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要求,提升材料创新平台建设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基地等。推动现有创新平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新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推动创新平台增量提质。
同时,支持产业链下游大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中小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共性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