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久不衰的宣传语,似乎该过时了。
“白菜价”国产人造钻石横空出世,改写了几代欧美钻石商人耗费无数心血编织的“天价神话”。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700万克拉人造钻石近一半产自中国,其中80%由河南生产;这个数据到了2021年更为夸张,单河南省柘城县一个县城,就生产了400万克拉人造钻石,占全球产量一半。
目前市场上一克拉裸钻最低在3万元左右,而同等品质的河南人造钻石最低在8000元左右,相差近4倍。有人感慨:感谢河南,让全体人民离“钻石自由”又近了一步。
事实上不仅是人造钻石,无论是今年价格暴跌的液晶电视,亦或是国产存储芯片量产后带来的固态硬盘降价潮,都与国产技术脱不开干系。以小见大,国产技术不断突破,正在终结不同领域多个行业的“天价神话”。
技术垄断书写“天价神话”
钻石之所以昂贵,与其说是“稀缺”,不如说是被钻石商“囤货居奇”炒高了价格。
一百年前,英国最大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为了推销钻石,将钻石和爱情捆绑在一起。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宣传语,书写了人类史上最成功的商业故事。
资料显示,当时戴比尔斯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买下了南非最大钻石矿的开发权。随后通过人为干预,强行减少开采量维持钻石“稀缺假象”。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把控了全球90%以上钻石供应的戴比尔斯成功掌握了行业定价权,在其操控下钻石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甚至卖出了1克拉5万美元的天价。
事实上,技术垄断带来超高溢价的案例不胜枚举。我国建国之初,港口建设急需重型挖泥船,但该类船只生产技术却长期被比利时、荷兰等国独占。我国只得忍痛用4吨多黄金向荷兰买了一艘被淘汰的二手挖泥船;10年前美科学家研发出据称可延长健康生存期30%的青春酶,该分子也被日美实验室霸占,成品分子剂一度炒到150万天价,成了“富人的生存游戏”。
尽管在技术层面我国吃了不少亏,但这些案例也刺激了我国投入决心。我国科研团队奋起直追,试图改变欧美技术垄断带来的落后局面。
国产技术迎来翻身仗?
在欧美企业垄断国际钻石定价权时,河南大规模量产人造钻石的信息可谓振奋人心。这份功劳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郑州三磨所的产业基础,也与当前中科院的技术突破紧密相关。
1963年,郑州三磨所造出了当时国内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奠定了现在河南人造钻石的产业基础。在50余年的技术沉淀后,2019年10月“中科院种出了钻石”冲上热搜榜第二,宣告我国在培育人工钻石领域取得突破。中科院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培育出纯净度更高的人造钻石。发明新工艺之余,还帮助河南企业解决了原有人造钻石“纯净度低”、“制备成本高”等老大难问题。
不仅如此,昔日4吨黄金才能换来一艘二手“破烂”挖泥船,如今我国也早已自主研发成功。面对越南、日本三番两次的购买请求,我国明确表示:不好意思,这是国之重器,只租不卖。
而上述被诟病为“富人生存游戏”的青春酶,也在国产技术干预下迎来新局面。
2017年,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研发全酶法平台技术,成功将该分子原料国产化,生产成本断崖式下降95%。打破美、日技术垄断之余,也推动了大批国产品牌崛起。以港岛生科企TimeShop旗下的“益生好”为例,京东商智11月16日数据显示,益生好作为国产,首次跻身同类制品榜首,成功打破了日、美进口制品常年占据榜单前三名的历史。
国产获得认可的背后,根源是我国源源不断的科研投入。清华大学、中科院在临床实验中发现“益生好”类分子有助细胞年轻化。从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数据来看,仅在2022年就有浙江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基于“益生好”核心成分进行试验,涉及睾酮水平、睡眠质量等老化生理指标。
人造钻石、挖泥船、益生好类分子接连突破,也给国内其他领域带来充足信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国产技术终将迎来翻身仗。
“事业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河南人造钻石的故事振奋人心,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目前我国人造钻石产业链依旧集中在上游生产阶段,利润最高的中下游产业链,依旧由西方钻石巨头牢牢把控。
而在传统婚恋市场上,大部分消费群体依然会选择天然钻石作为定情信物。这种思想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彻底改变。河南人造钻石想要和西方钻石巨头“掰掰手腕”,可能还需要找到一条真正的差异化赛道。“事业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