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从目前来看,企业主体地位不强、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建议全面系统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创新驱动,关键是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江苏一直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每年向企业征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应用“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初步形成创新目标由企业确定、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创新过程由企业组织、创新成果转化由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
目前来看,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还存在,企业应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谢志成建议,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在面向产业技术应用或有较强产业应用可能性的科技计划项目上,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项、企业资助、协同破题、优先转化”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合作机制。
二是支持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构建以“普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在现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上,开发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如对基础研究投入多的企业给予优惠,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成果的首购首用等。
三是支持企业成为创新组织的主体。加大国家科研计划对企业的开放和支持力度。以企业特别是基础较好的民营企业为依托,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是支持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如在应用研究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分类施策,让企业“敢转”“愿转”“会转”
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智改数转”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谢志成告诉记者,江苏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智改数转”,2018年起,江苏省开始率先探索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创建。目前来看,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核心指标、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试点成果、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主要指标等均居全国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
“随着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推进,我们也发现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制约,广大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不会转、转不起’等问题。”谢志成说。
为了让更多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江苏省从2021年年底专门启动了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领军服务商培育、自主可控工业软件应用、智能硬件和装备攻坚等十大工程,并针对不同主体分类施策。
针对行业龙头企业,江苏省要求企业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实现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创新转变。针对中小企业,强调建好“一平台”、开展“全诊断”、推行“顾问制”,即建设全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对规上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推行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帮助解决“不会转、转不起”的问题。针对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基于平台开展协同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配送等全环节应用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
来源:中国电子报
记者: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