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很火!从上游到下游,火到“一塌糊涂”。
上游硅料最新成交价格已经突破170元/kg,
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高,
仍然看不到企稳的迹象;
下游抢项目资源抢到“崩溃”,
非技术成本水涨船高,
县级政府化身行业最大“路条客”,
国有企业“带头”产业配套、捐款……
2021年的光伏行业究竟需要“降压”还是“败火”?
抢项目抢“疯”了!
从户用光伏的热潮乍起到大型投资商的跑马圈地,2021年光伏项目开发的“疯狂”,让从业多年的王鹤(化名)感慨,“市场重回2017年”。据光伏們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备案了超过百吉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其中仅广东省备案规模将近50GW。
李晔(化名)从业光伏项目开发一线多年,陪伴行业经历了近几年的跌宕起伏,但今年以来一线资源开发“厮杀”的情景,仍让他感到震惊。“为了抢项目指标,国有企业可以承诺政府几乎任何条件,建学校、建化肥厂、配套产业、供暖甚至直接捐款……这不是变相的买卖路条吗?”,李晔的困惑并非捕风捉影,也不是个例,“这些配套投入,难道央企最后可以不计成本的全部落地吗?落地之后的不合规性又如何兜底?”
在光伏們拿到的一份央企出具的承诺函中,该央企承诺每获取50MW指标,为该县提供1000万的资金支持,用于该县投建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或其他产业投资。在2020年,某省的部分地区就在分配新能源指标的时候就要求参与投标的企业捐款上千万/100MW。
在央企轰轰烈烈的碳中和目标下,县级政府正成为行业最大的“路条客”,“某中部省份下属一个县城,30余家企业有项目申报的计划,但县里只给了一家央企,因为这家央企承诺其火电厂免费给全县供暖,其他项目县里不同意的话,根本就出不了县”。
某省份一线开发人员华宇(化名)补充道,现在各地方产业配套蔚然成风,省、市甚至县级政府之间博弈的厉害,“一线开发还面临强配储能、土地三线收紧、农民久经沙场临时种植加上组件成本高居不下等一系列问题”。
“配置储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限电地区配置储能就是资产浪费,目前也没有合适的盈利模式。相比较之下,产业配套绝对是毒药,如果开了先河势必局面难控”,华宇感慨道,“一线从业多年,531都没有这么难,就像玻璃上的苍蝇,看着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找不到出路”。
这案例仅仅是当前中国光伏项目一线开发的一个缩影。
大跃进下的理想与现实
于涵(化名)是某南方发达省份国有企业的光伏电站项目开发负责人,这家地方国有企业本部坐落于南方某用电大省,从2020年开始于涵开始走出本部驻地省份,前往北方市场寻找机会。在于涵把发展重心逐步迁往省外的同时,大批的投资企业蜂拥而至其驻地省份,备案规模与储备量在仅仅数个月之间达到了数十吉瓦的规模。
但对于于涵来说,理性投资是底线,“消纳中心与土地资源不匹配是该省份面临的最大问题,有土地的地区电网接入薄弱,很难再找到接入空间了;有消纳的地方基本是工业发达地区,没有大面积的土地供光伏电站建设”,于涵的担心其实是当前大多数省份发展新能源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安装了超过250GW的光伏电站之后,在当前的土地政策以及电网架构面前,光伏电站优质资源基本已经开发殆尽。但是在疯狂的目标任务背后,这些问题也阻挡不住前仆后继的开发“热度”。
“各种投资商、路条客疯了一样开发项目”,于涵在项目开发一线的感受格外明显,“市场过热,有些超出承受能力的承诺,忽悠相关方,最终无法兑现,势必会导致各种纠纷”。
“疯狂开发的背后究竟能落地多少?这样会破坏市场的发展规律,今年的涨价是一个体现,众多涌入开发领域的专业掮客又是另外一个维度”,于涵认为,大部分央企定的“十四五”目标难以实现,“甚至一半都难”。
“十四五”首年,游戏规则尚未明确,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也给光伏电站投资带来了若干的不确定性。掌握主导权的各省优选规则仍未出台,距离项目真正落地实际上还有多轮惨烈竞争。非技术成本节节攀升、强制产业配套投资与储能、竞争电价以及供应链价格的持续波动,仍在持续不断的撩动行业的收益率底线。
与此同时,以2021年的行业趋势来看,上下游博弈导致行业内卷严重,土地、电网接入成本只升不降,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国家,全面平价仍不轻松。但在央企庞大的装机目标下,这些问题几乎被视而不见。
制造业也“疯狂”
除此之外,下游项目开发的疯狂,也为上游价格持续攀涨提供了原始动力。多晶硅成交价格一路飙涨,从年初的85元/kg到最新成交价170元/kg,涨幅翻倍,直接推高了组件价格飙升至1.9元/kg。某一线头部组件企业预测,到下半年组件价格将维持在1.8-1.9元/瓦的水平。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从第三季度开始,国内多晶硅月均产量预计将达到3.8-4.4万吨/月,进口量预估在1万吨/月,同期若下游新增产能释放计划维持不变,硅片月产量预计在17-20GW/月,多晶硅将依旧维持供不应求的现状。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下半年平价项目如期进入安装高峰期,硅料价格摸高200元/kg指日可待。
当然,这其中有产业链上下游产能不匹配的原因,但在,在目前大型地面电站开工不温不火、户用摁下暂停键、电池利润仅仅维持在1-2分/瓦的水平下,产业链价格却依然保持着涨价的趋势,支持其持续满产的还是下游需求的传导。
1.9元/瓦的组件究竟能不能实现平价?这是行业目前非常困惑的问题,4月中旬开始,大型地面电站陆续有项目被迫开工,一线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也略有回暖。在2020年四季度的时候1.7元/瓦都做不了的竞价项目,摇身一变,到2021年平价项目居然可以接受1.8+元/瓦的组件了?虽然博弈仍在持续,但如果下游既没有停工断腕的决心,那么就无法给上游以降价的动力。
行业的“疯狂”就在于此。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借助30·60的东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还是“疯狂”的时代,已经无法界定清楚,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当前的形势既不利于产业链的平稳健康发展,也给这些疯狂的项目开发增添了无尽的隐忧,还助推了整个行业非技术成本的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