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例行吹风会,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指出,今年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新热点是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门词汇,这方面的修改意见有31条,比去年多出一倍。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在央视财经频道《龙洋说两会》栏目中,主持人龙洋做出解读。龙洋认为,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在视频中介绍了总装机容量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该电站通过水光互补能够很好地解决光伏发电随日照变化不稳定的缺点,为电网提供稳定的绿色电能。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近日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光伏、能源行业代表、委员围绕“双碳目标”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汇总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两会代表及委员侧重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一体化项目规范性发展、碳排放权配额等方面,而就光伏行业而言,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降低非技术成本等依旧是关注重点。
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具体建议如下: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长 刘汉元
提案: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碳中和进程
主要内容: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
刘汉元代表认为,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不再需要补贴。“十四五”期间,预估光伏发电的成本还会下降三分之一以上,毫无疑问,光伏发电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低成本的能源供应生产方式。光伏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坚决落实,再加上良性的经济循环,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有可能提前5到10年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仁贤
提案: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1. 出台专项政策,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生态与产业结合的模式,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与农林牧渔、旅游休闲等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 针对光伏发电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效率,为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 陈康平
建议:建立储能价格机制、推行光伏建筑一体化
主要内容:1.加强前瞻性规划,避免储能资源无效配置。2.鼓励探索共享等模式提高储能使用率。3.统筹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机制。对于全部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将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项目,给予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容积率奖励等政策支持,对采用“自发自用为主,余量上网”模式并网发电的,按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加快培育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建议:推广近零能耗建筑,推广“全程能效”模式,推动建筑深度节能
主要内容:“30·60”实现的要求下,未来的电气、电力设备都要逐步实现全面智能化。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技术规则、标准应用、政策支持、行业要求,亟待形成标准和体系,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统一行动。
建议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不仅建筑能耗大幅下降,其室内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正处于从单体应用到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建议推广“全程能效”模式,推动建筑深度节能。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完善绿色建筑发展激励政策和建筑能耗监管与改造制度,特别是在公共建筑建设中大力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全生命周期开展智慧能效管理,通过采用创新的CH-BUS总线技术、强弱电一体化技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节能效益。
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从双循环角度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双循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要不断创新联合方式、增强抱团走出去,谋划对外合作大项目,把握重点国别大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 王刚
建议:鼓励玻璃行业转产到光伏行业 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
主要内容:第一,基于当前光伏玻璃紧缺问题,建议国家部委鼓励玻璃行业通过转产、改产置换到光伏行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减少建筑玻璃的过剩产能。待光伏压花玻璃产能充分释放一定时间后,再评估供需关系,制定更为积极稳妥的产业政策。王刚认为,去碳化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主动行动,把功能玻璃作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挑战就能转化成机遇。第二,针对光伏电站用地少、用地难、土地税费高企等问题,王刚建议地方政府按照土地性质合理收取用地费用,对光伏发电站用地的税费给予充分的优惠。第三,王刚建议政策性银行对建设光电幕墙、光电门窗项目给予无息贷款支持,通过使用者电费回收偿还贷款,为探索新能源运作新模式创造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 李东生
建议:将低碳减排加入上市制造企业信息披露范围
主要内容:建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对标全球ESG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同时将这项内容纳入上市审查标准中,在上市环节就要把这项标准作为审查内容,以此引导非上市公司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他还建议搭建碳信息披露公共平台,并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引导企业树立碳信息披露意识,完善内部信息收集机制,并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公众的监督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雷
建议: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碳中和进程
主要内容: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董事长、党组书记 舒印彪
建议:电力行业应在实现“3060”目标中担当主力军
主要内容:实现“3060”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展示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大国担当,也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能源行业是主要碳排放源。电力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应在实现“3060”目标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展现更大担当。
一是大力推动能源生产低碳化。二是全面推进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鼓励在工业、建筑供暖和交通等终端部门深入实现电气化,最大限度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促进零碳消费。三是加快建立新一代电力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技术,在发电侧引导企业加快智慧电厂建设,电网侧推动合理网络结构,用户侧推广智慧用能管理,积极构建“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四是大力推动低碳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聚焦能源行业“卡脖子”问题和前沿技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联合攻关作用,以创新成果引领行业转型。五是加快推动能源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煤电机组容量补偿机制和辅助服务分担机制,不断完善碳市场、绿色金融等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新能源项目和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温枢刚
建议:大力发展新能源,基地式、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分布式应用
主要内容:中国华电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加大力度发展风光电,着力下好“建”“选”“储”三步棋,推动形成建设一批、优选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水电开发,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他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基地式、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分布式应用。持续发展水电,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开发,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开发。探索开展新兴业务,积极稳妥推进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业务。
在温枢刚看来,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绿色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以管理、成本等为主导的内涵型发展将愈加重要。“谁的项目选得优,谁的造价控制好,谁的管理水平高,谁就拥有相对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董事长 张天任
建议:建议储能行业完善市场机制 产业定位需清晰
主要内容:一是产业政策要稳定。避免储能市场出现2017年激增和2019年骤降的现象;二是市场机制要完善。储能电站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还不够完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储能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产业定位要清晰。储能电站是电力供应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是从属于发电、输电,还是用电环节?或者是独立的主体?目前尚不清晰;四是标准规范要健全。因标准欠缺,客户难以辨识各种储能电池的技术区别和产品优劣,往往将储能电池的价格作为选择标准,市场竞争陷入价格战。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能董事长 张传卫
建议:新能源发展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范畴
主要内容:国家推行“能耗双控”制度,旨在于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而不是不让消费。当前,一边是节能减排的刚性任务,一边是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能耗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亟待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绿色发展的思维来突破,并建议新能源不应纳入“双控”考核范畴。
张传卫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长 王诚
建议:大力推广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主要内容:建议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推广应用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需要编制超低能耗/光电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引领薄膜太阳能发电建筑相关产业发展,同时,编制技术标准,规范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此外,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在建设领域推广应用薄膜太阳能发电产品的支持政策,进而形成从产业规划到技术规范再到支持措施的完整政策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 曾毓群
提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光伏+储能大有作为
主要内容: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大,规模化并网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新能源+储能模式将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网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
曾毓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避免资源无效配置。二是加快电力市场改革,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长效机制。三是制定和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确保储能高质量应用。四是出台政策推动储能云平台建设,支撑电化学储能的充分利用共享化和互联网化。五是大力推广新能源发电并配套建设大型储能电站,促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此外,曾毓群还就加强锂电池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证据保全制度规则,降低举证阶段的难度和维权成本;二是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理程序等提高审理效率,缩短审理周期;三是建议加快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钢
建议:促进绿色电力消费,保障“30·60”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主要内容: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同时,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武钢还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构建百个绿色城市、千个绿色园区、万个绿色乡村,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绿色城市发展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经验总结与示范意义,全面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庆强
建议:确保“十四五”末,湖南可再生能源消纳电量超过45%
主要内容:将着力破解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新能源消纳困难等难题,确保湖南到“十四五”末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电量占比超过45%,位居全国前列。孟庆强表示,根据湖南“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国网湖南电力将通过储能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确保“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模式落地。据此,规划配置450万千瓦储能参与削峰填谷,减少新能源弃电量12.6亿千瓦时,加快推动湖南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