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城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区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86亿元,较上年增2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5亿元,比上年增长78.3%,完成财政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35.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增长42.3%。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实施成长工程,培育工业“脊梁”。鄂城区采取激励措施,引导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鼓励自主筹资,引领投资、合资合作,支持民资民力投入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一批,放宽领域催生一批,引领扶持壮大一批。实施技改扩规工程,促进一批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一批规模企业成长为大中企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影响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巨人”企业。实施“三个三”工程,即每年新增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5年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税收过千万企业3家。同时,对全区前30家重点企业在融资、技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区新增规模企业 4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一批企业迅速快速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陈盛矿业有限公司二期3号井和矿石加工厂竣工投产,周边小矿山小选厂彻底取缔,做大做强的第一步目标任务基本实现,2008年该公司完成税收2979万元。世纪新峰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投产后可年产水泥500万吨,2008年实现税收2244万元。华中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完成技改扩规工作,税收已达1000万元。成长工程促进了税收迅猛增长,2008年全区税收过 1000万元企业已达4家,过500万元的企业10家。前30家骨干企业共计实现税收2.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5.1%。
(二)创新特色优势,壮大产业集群。鄂城区按照“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培植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思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壮大五大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企业为龙头,以提高产业技术层级为重点,促进矿产冶金、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轻工五大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围绕采选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全面整合采矿企业,提升矿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采矿业由小采矿、小选矿向大采矿、大选矿、大球团方向发展。建筑建材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和优质水泥,重点扶持了世纪新峰水泥有限公司、宏林建材等企业。金属制品围绕上规模、上品种、上质量,重点壮大燕矶金刚石刀具产业;机械制造业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科技,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重点支持华中重型机械、长江压力容器、华阳重工、新力板簧等企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抢占更大市场份额。食品轻工业重点建设广源米业、永宏油厂、嘉禾粮油、金帆鞋业。2008 年,全区铁原矿产量50万吨,铁精粉30万吨,优质球团18万吨,双飞粉120万吨,水泥300万吨,金刚石刀具3000万套(件)。“雷山牌”水泥、 “鄂信”牌金刚石刀具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新力”牌板簧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08年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税收2.98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3.6%。二是培育六大农业产业化。鄂城区已基本形成名优鱼、精细菜、速生林、优菜籽、三元猪、优质果六大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建成各种特色农业基地15个,产业化基地面积20万亩,其中,一级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优质水产基地3万亩,畜禽小区1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三是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依托中心城区、黄石和武汉,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抓好中商平价超市、五金商贸城等建设,大力发展大型连锁超市,专业批发市场,水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依托沿江深水岸线,围绕武钢、鄂钢、球团厂等大企业以及黄石庞大的运输市场,大力发展大型运输业,“码头经济”和仓储服务。杨叶、燕矶码头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2008年全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乡村旅游,和湘鄂情生态园、银山生态园、黄龙生态园、麻羊垴旅游等建设取得较大发展。花湖开发区和靠近主城区的乡镇的房地产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税收增长15.6%。
(三)推进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全力建设三大园区。创造性地推进花湖经济开发区建设,近几年鄂城区投入资金4亿元硬化三纵三横路网 12公里、铺设供排水管道9公里、煤气管道3公里,安装路灯220盏,自来水日供水能力3万吨,电力容量10000千伏安,绿化、宽带网及生活休闲配套设施齐全。2008年,园区建成面积达5.6平方公里。加快城东港口经济和杜山工业园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功能和承载力。二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发展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省级开发区和紧邻黄石市区的有利条件,引导轻工机械、商贸物流项目向花湖开发区集中;抢抓主城区企业 “出城入园”和“退二进三”的发展机遇,引导冶金配套产业、金刚石刀具制造及现代物流业向城东港口经济区集中。抢抓建设鄂州经济开发区的机遇,引导钢铁深加工和现代制造业向杜山工业园集中。至2008年,全区园区先后共引进企业400家,总投资40亿元,其中亿元企业8个,2008年三大开发区共实现税收 1.1亿元,其中花湖开发区实现税收3000万元,同比净增1900万元。开发区成为鄂城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级。
(四)强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发力。坚持不懈地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抓经济的“一号工程”,不断创新招商机制和招商办法。一是完善机制招商。充分利用区内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创业成本优势及存量资源优势,完善招商机制,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参加和组织中小企业博览会,产学研项目洽谈会,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二是瞄准重点地区招商。紧盯长三角、珠三角、渤海地区三大资本和投资者集中的区域,派人驻点招商,叩门招商。同时,发挥毗邻黄石、武汉的区位优势,多渠道掌握投资信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实施“回归工程”招商。通过加强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联谊恳谈会等方式,加深感情,激发他们回乡投资创业的热情,引导能人回乡、老板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2008年全区引进 “回归”项目15个,总投资额达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00多个。四是编制项目库招商。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信息建设,精心编制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对招商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广泛搜集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湾地区及各种大型招商活动招商信息,编制项目库,实行招商信息全区共享。2008年全区共引进项目 103个(其中新开工59个),实际到位资金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0%,江燕船厂扩建、华新水泥包装、新华钢模具、凌峰水泥、恒颖超科技工业园、浩然化工等10个投资过亿元工业项目新开工建设,新建成投产项目5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发力。
(五)强化协调发展,创新环境优势。以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环境优势。一是狠抓节能减排。坚决依法治理“五小”企业,取缔小选矿厂。取缔小水泥厂8家,关停92家小选厂,摧毁小瓦窑6家,关闭小造纸厂2家,治理特铁烟尘15 家,关停取缔小炼铁厂26家。二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整体推进“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以治“五乱”,刹“三风”,推进“四进家”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投入资金2.5亿元,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5个,新建、硬化村组公路 65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延伸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364公里,受益人口14.4万,新建沼气池1100口,改造塘堰230口,改造重点排涝、抗旱泵站18处,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全区投入3659.5万元,进行特色乡镇创点,汀祖、燕矶、碧石、长港纳入鄂州市十个特色中心镇建设范围,其中燕镇被确定为全省百镇千村工程重点镇,并三次被联湖北省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楚天杯”。三是强力优化投资环境。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质点制度,进一步认真落实企行政执法告知制度、规模企业“一卡式”收费制度、项目服务代理制度、违规执法行业责任追究制度。扎实开展“平安鄂城”创建活动,开展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治理,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继续实行民警驻勤制度,着力构建最佳的投资和创业环境。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按照“先人一步,争创一流”的要求,抢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机遇,突出五个重点,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全力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产业调整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改造升级传统工业。按照培优扶强的原则,采用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动矿产冶金、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轻工五大支柱产业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力争每个支柱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重点将矿产冶金、建筑建材培植成为过50亿元的产业。力争通过1-2年努力,全区争取培植税收过6000万元企业1家,税收过3000万元企业3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10家。二是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产业。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依托武汉高校院所引进科技项目和人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争创名牌,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发专利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业,在沿江乡镇大力发展“码头经济”和仓储服务,在花湖开发区加快发展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力争引进建设2-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项目。
(二)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障。一是要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和督促冶金、建材等行业以及煤、电用能大户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落实节能降耗任务,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示范工程。二是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把好新上项目投资强度关,狠抓项目开工率、建成率、资金到位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有效盘活土地存量。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坚决依法关闭小选厂、小冶炼、小水泥、小砖瓦、小造纸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强花马湖等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限期治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与环境监察体系。树立“招商选资”意识,坚决不上环保不达标项目。
(三)以园区和集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抓紧编制花湖工贸新城新城控制性详规和水系治理规划。高起点编制完成汀祖、碧石、燕矶、长港4个特色镇和其他建制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以规划为龙头,确立发展方向。二是要提高建设水平。加大花湖工贸新城建设的投入力度,未来四年,每年新城建设投入资金不少于2个亿,拓展新区,完善功能;坚定不移地将招商引资作为新城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主动承接沿海、武汉和黄石的产业转移,有选择地发展机械加工、生产物流、商贸服务、商住旅游等产业,努力把花湖工贸新城建成我市东部开放开发的龙头。同时加快以4个特色镇为重点的建制镇的发展,每个乡镇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城镇建设;着力彰显特色镇的产业特色,尽快形成“一乡一业、一镇一品 ”的产业格局。三是要加强城镇管理。按照城市管理的构架,不断推进花湖工贸新城和以4个特色镇为重点的建制镇的规划管理、市场管理、社会管理、保洁管理、项目管理等体制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一是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湾湾通水泥公路,完成碧黄线、司燕线改造和燕沙路等道路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今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三是继续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以“三清四改四化”(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改房;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为重点,推进沼气池建设、塘堰改造、“四旁”植树工程。区财政继续安排专项奖励资金扶持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观。
(五)以完善社会保障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以实现“四个共享”(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义务教育、人人享有就业)为目标,认真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全面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农村低保覆盖面;进一步做好五保户供养、扶贫济困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广大参合农民得到更大实惠。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四是积极探索性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途径,尽快将这一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五是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易大的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等载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实现农民增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