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产能虽过剩,但龙头公司依然大举扩张。光伏产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而硅片环节相较上游硅料以及下游电池片过剩更为严重。从2018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来看,硅料及电池片保持在80%以上,而硅片整体产能利用率仅有75%。然而,尽管行业面临过剩,但是由于光伏行业本身技术更新迭代较快,因此新产能较旧产能的生产成本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近年来硅片产能仍在大幅扩张。尤其是单晶硅产能,由于下游需求量大幅增加,2018年其产能从46GW大幅提升至73GW,增长60%。当然增量主要来自于龙头企业隆基、中环等。
硅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垂直一体化厂商(晶科、晶澳、天合),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内部消化部分产能,在下游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优先采用自身生产产品,有效抵御波动。而另一类则是第三方厂商,例如隆基、中环、协鑫等企业,这些企业产能相对更大,主要满足其他一体化厂商以及其他电池厂的硅片需求。当然,随着企业向下游延伸,也均在电池片、组件等领域有所布局,但是硅片产能远高于自身需求,主要依靠外部客户采购。
单晶份额相对集中,多晶协鑫一家独大。由于此前多晶技术主导光伏市场,且多晶本身进入壁垒低,因此多晶参与者较多,除协鑫一家独大外,多晶硅片生产商相对较为分散,前五名份额相加不到50%。而单晶由于此前一度地位边缘化,因此参与者少,集中度高。其中2017年隆基与中环份额合计达到55.9%。多晶硅片市场竞争激烈。
多晶竞争趋于残酷,单晶寡头盈利能力趋近。由于多晶本身性价比优势逐渐被单晶接近,其未来部分份额将被单晶替代,并且多晶硅片竞争格局相对较为激烈,因此未来整体竞争将更为激烈。除龙头具备规模优势外,若能够从技术工艺上对多晶硅片做出巨大革新,那么其市场份额将快速提升。而单晶硅片竞争则相对缓和。此前由于隆基率先采用金刚石线工艺,成本快速下降,而其毛利率也有大幅提升,与行业第二中环也拉开差距。但随着竞争对手相关技术的追赶,目前产品品质逐渐趋同,因此毛利率整体也逐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