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1日,由中国石材协会、南安市石材工业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在福建省南安市举行。据了解,南安石博会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九届。
改革开放以来,依附于国内高速发展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石材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年产量已超过千万吨。然而,由于劳动力、环保、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石材行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步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
跨界融合
“石材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装饰材料,可以做成衣柜面、台灯,更可以做成手表,运用于皮包、高跟鞋上。”南安石材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从展会上了解到,不少石材企业也在探索跨界融合。“我们公司进行了石材+瓷砖、石材+石墨烯地暖、石材+咖啡等跨界探索,还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体验。”福建泉州一家石材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
在南安石材协会会长王清安看来,未来石材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做高附加值产品,将石材与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大价值。
“以前卖量,现在卖质,水头的石材产业已经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也开始取代其他产业的建材产品。”王清安说,从传统的大板批发贸易,转变为产品精细化加工,并赋予产品附加值和文化,石材产业提升的不仅仅是世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石材本身的价值。
在石材产地贵州,近年来立足优质的石材资源禀赋,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石材品种。开发人造石、薄板、超薄板、复合加工板、异型材、石刻等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工艺品位、文化内涵和附加值。而甘肃省招揽福建、广东等新型石材人才研发新产品,攻克了异型石材、雕刻石材等技术弱项,产品不仅走向了全国各地,而且还销往了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外市场。
压力倍增
广东省云浮市,又被称为“中国石都”,是我国三大石材产业基地之一。2017年,云浮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40.03亿元,而石材产业工业总产值便贡献了310亿元,几乎撑起云浮经济的半边天。
然而,繁华背后存在的隐忧也时时影响了产业发展,特别是石材加工带来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使产业备受环保压力。同时,行业内“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大部分石材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作坊式生产加工厂家,品牌度、知名度较高的领头羊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外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石材业出口遭遇罕见“寒流”,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尤其是房地产发展的受限,也让石材企业批发订单大为缩水。双面夹击下,石材企业虽然实现了平稳增长,但是除了生产加速增长外,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投资、进出口增速都显著回落。
据了解,当前石材行业存在规划不到位以及开采方法、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得开采出来的矿料成材率低,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部分石矿过度无序开采,劳动力、环保、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利润降低,石材企业效益微幅下降。
“同质化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企业开发出高利润产品之后,不是想着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反而设法去降低成本,欠缺大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南安石材协会相关人士表示。
走精品化道路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21192家石材企业中,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7.3%,在1000万元以上的石材企业也有19.5%,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加之发达国家石材制造业的转移,石材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石材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私营企业,石材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应差,使石材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低。
业内人士指出,石材业必须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加强与设计师合作,努力发掘石材的文化内涵,使石材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少企业开始花更多心思去做工艺的提升,以及品牌的打造,这些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良性变化。”在水头镇商会会长黄明经看来,石材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将难以避免被逐出市场的局面,而部分优质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并持续发挥竞争优势,做大做强。
而绿色则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的必然方向,石材产业不仅需要绿色的“面子”,更需绿色的“里子”。行业协会要积极探索石材的绿色开采、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等方面的研讨对接活动,为石材产业提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指导服务,推动石材产业在未来的生产活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石材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技术助推产业升级”高峰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上,业界人士一致认为,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