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刀具行业将来一方面要形成两三家‘航空母舰’式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其他多数企业还是要走‘小而专’的模式,这样一种‘二元结构’才利于行业的发展。”成都工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炳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外企掌握话语权
“刀具和切削技术是制造业重要工业部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基础,现在看来,刀具制造商已经不能单纯作为产品的制造者而存在,要能够参与到制造业中去,帮助制造业开发新产品,促进工业发展。”赵炳桢强调。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刀具巨头大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投入大、人才多、设备先进,他们的技术、产品发展可以引领世界切削技术的发展趋势,紧跟制造业发展需要来开发产品、发展技术,是制造业发展必须依赖的强大的专业化的社会资源。赵炳桢强调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一方面为帮助用户提高加工效率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另一方面也从用户的需求中获得创新的源泉,而且创新的速度非常快,像山特维克可乐满公司去年一次新闻发布会就推出600种新产品、新牌号。”的确,国外刀具企业多秉承“为用户服务、为用户解决问题”的理念,积极致力于如何帮助用户改进刀具、如何帮助用户创新工艺、如何帮助用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些方面,国内企业确实有些相形见绌,赵炳桢认为,“国内刀具业总体上还处在脱离使用、脱离用户的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及时、全面的服务,这应该算是一个低级阶段。” 多数企业缺少刀具材料、涂层技术这两项核心技术;专业化程度很低,整个行业结构没有根本的变化;多数企业还在做钻头、丝锥、立铣刀等高速钢标准产品。据悉,2004年国内企业高速钢刀具产销额达31亿元,硬质合金刀具仅为4.5亿元,而高速钢刀具里复杂刀具也仅有2.4亿元。
整个行业发展也因此而陷入由外企掌握话语权的困局,国内快速发展的制造业的需求多数时候要由国外刀具企业来满足。这样我们的制造业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爬行,就谈不上自主开发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制造业的发展始终要受制于人。然而,世界制造业的强国一定是切削技术和刀具的强国,落后的刀具工业加工不出一个制造强国。
破茧前行的国内企业
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一部分国内企业还是在努力突破重围。赵炳桢认为,尽管目前国家对刀具行业还没有明显的政策引导,但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寻找出路,努力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标准化生产,通过改制、技术改造,或合资、兼并等方式积极探索企业发展的路子。
一部分企业抓住了用户进口刀具国产化的契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像上工就利用1.2亿元的国债项目,引进先进设备,为汽车工业开发了大量刀具;湖南株洲钻石瞄准国外大公司的产品,高起点、大投入,在投资改造以后,具备了较强大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的档次。我们现在制造业发展得很快,离不开先进刀具的支撑,国外品牌尽管价格高,但质量好、服务及时,能够满足用户需要,所以目前制造业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往往还不得不依靠这些国外企业,尤其新设备的原始配刀一般都是国外品牌。不过,可以预见今后国内将有更多的企业可以为用户的进口刀具国产化提供支持。
有的企业则面向国内制造业需求积极开发专用刀具,以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汽车行业、石油能源、发电设备、铁路等方面的发展需要高性能的专用刀具,一些企业面向市场进行自我开发,成都工具所、成量集团、哈一工等企业为铁路、桥梁,石油、铁道、机车等行业都提供了大量专用刀具。
另外,也出现了少数很有实力的转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了很好的活力,发展迅速,“像民营企业中的成都森泰英格(现在成为了合资企业),重质量、重服务、创品牌,效果很好;浙江嘉兴恒丰工具厂在复杂刀具开发方面也做得不错,在江浙一带很有影响力,很有希望;四平工具厂改制成为四平兴工刃具厂之后,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能够面向制造业开发专用刀具,企业蒸蒸日上。”
再者,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有所加强。当年哈量、哈一工等企业在“三线建设”时所建的小厂基本都是照老厂原样建设,整个行业没有什么特色,与需求脱节,现在看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往专业化方向转,培养和发挥技术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像汉江工具厂现在就是集中精力做复杂刀具。
谈到企业的合资合作,赵炳桢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迅速提升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来看,国内刀具企业与外企的合资合作,包括几家合资的涂层中心,都不仅增强了企业实力,也加快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
“这些都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可喜的动向,但我们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并未因此而缩小。”因此,赵炳桢同时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些宏观政策上的引导,推动行业的改造和改组健康发展,毕竟单靠企业自己发展,这个差距依然很难弥补。
“二元结构”模式
“中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建造2~3艘刀具行业的‘航空母舰’。”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赵炳桢如是建议,“而且现在看来株洲钻石应该算一个,这个企业发展得很不错,很有这方面的潜力,金鹭和自贡的合并有望成为第二艘‘航空母舰’,另外还有上工,如果能把硬质合金材料搞上去,也很有希望。既然是‘航空母舰’,就必然要求是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应该要有以硬质合金为主的材料和涂层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够承担起提高我国整体刀具水平的重任,而且应该有比较多的产品品种,面比较广。”
我国是钨资源大国,这方面优势应该通过“航空母舰”转变为产品的优势、刀具行业的优势,做出优质的刀具、著名的品牌,而不是大量出口原材料,将自己的优势拱手送给别人。
“建设‘航空母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缩短这个建设过程,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确,这样的大企业不可能平地而起,我们期望“刀具航母”的建设能很快被摆到战略层面,政府从宏观层面来积极协调,调动社会资源。
“剩下的企业就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成为‘小而专、大而专’的刀具制造商,根据自己的优势,做专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成为制造业的切削工艺师。”赵炳桢所提倡的这种模式无疑契合发达国家刀具业“二元结构”的构架,一部分是“航空母舰”,一部分搞专业化,相辅相成,推动着工具行业向前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专业化企业与“航空母舰”应该是平分秋色。
如果中国刀具行业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这样一个“二元结构”,那么我们的制造业显然就可以依赖本国的刀具技术作为支撑,行业发展的困局也便破解了,这的确不失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但是“二元结构”的形成无疑需要各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