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过各方精心筹备,在全球机床工具界共同瞩目和热情期待中,2017机床制造业CEO国际论坛于今天上午举行!上午9点,近2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床工具企业大佬、机床用户领域高管、部分专...
经过各方精心筹备,在全球机床工具界共同瞩目和热情期待中,2017机床制造业CEO国际论坛于今天上午举行!
上午9点,近2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床工具企业大佬、机床用户领域高管、部分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主流媒体代表们,汇聚在北京临空皇冠假日酒店,共同参与这场高端盛宴。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CIMT(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和CCMT(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主办方都会在展会开幕的前一天举办一场高层国际论坛,论坛作为两个知名大展的重要活动已在全球业界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极高的声誉。自2014年起,主办方在高层论坛基础上,将其着力打造成了专属于全球机床界CEO的交流互动平台——“机床制造业CEO国际论坛”,并已成功举办了3届,在CEO和企业同级高管中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当值理事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龙兴元先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先生为论坛致辞。论坛邀请到了全球业界知名企业CEO发表演讲,他们分别是: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关锡友先生、山崎马扎克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副社长清水纪彦先生、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蔚飞先生、库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关键技术经理Andreas Schuhbauer先生、博世力士乐中国公司销售副总裁刘天鹏先生。嘉宾们围绕主题对全球机床市场最新的需求和供给变化情况进行阐述,与业界分享了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感受。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先生担纲主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轮值理事长王旭、名誉理事长吴柏林、执行副社长王黎明、副秘书长杨青、副秘书长郭长城出席会议。
论坛致辞环节
龙兴元董事长在致辞中谈了三点体会:
第一,向存量要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床行业市场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企业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即:一方面,面对机床工具市场持续多年的下行,部分企业出现了开工不足、经营困难等现象;另一方面,有部分企业逆势而上,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在新能源汽车、三航/两机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第二,为用户赚钱而奋斗。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国内机床工具企业正在努力追赶,个性化定制和高端化制造不仅成为了主流市场的强劲需求,也给机床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供给目标,同时也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龙兴元以YKZ7230蜗杆砂轮磨齿机为例,介绍了如何为用户提升效率。
第三,探索现代制造服务业。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更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龙兴元介绍了秦川集团打造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有意尝试。
董扬副会长在致辞中说,机床行业和汽车行业关系非常密切,汽车行业离不开机床,因此我们对机床行业的发展非常关注。
董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平稳持续增长持乐观态度。他说,中国汽车产业在今后15-20年内会平稳增长。前面7%的速度,中间是5%的速度,后面再稍微慢一点。董扬还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最高峰值做了专业而权威的预测,他认为年产销五千万辆应是中国汽车年产量的最高峰值,其中四千万辆在中国本土生产和销售,一千万辆向海外销售。因此,中国汽车产业背靠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顶峰是多少呢?董扬说:“我想也许是五亿辆”。汽车保有量按千人统计美国是千人800辆,日本和西欧千人600辆,韩国千人400辆,台湾地区千人250辆,世界平均是千人50辆,中国大陆地区还没到这个50辆的水平,未来达到韩国的汽车保有量水平还是可以的。
在提到电动汽车发展时讲到,当前发展非常快的电动汽车、电动技术仅仅是汽车动力转换,它使得我们的汽车作用更大。比如说汽车电动化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移动的能量源,可以有效地起到削峰填谷、起到分散式移动能源的作用,但不会影响汽车功能和市场。董扬还对信息时代汽车制造与互联网生态的关系做了相关分析判断。
最后,董扬希望机床行业的朋友们,相信汽车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鼓励机床产业更好地研发、制造汽车行业需要的装备。并表示,未来,机床行业可以与汽车行业比翼齐飞。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
关锡友董事长在演讲中提出,全球制造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是机械时代,强调的是结构设计,中国当时与世界各国同步。19世纪60年代,是计算机时代,而中国迷失了“强调控制”的计算机时代。2012年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使得单一以技术驱动的时代向以用户消费需求驱动的创新时代转变。全球制造业普遍受到新模式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部署。
此次革命强调的是“应用”,对于具有广阔应用市场的中国而言,我们不仅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将更具竞争优势。作为信息与通讯技术进入制造过程的实践者,i5应运而生。沈阳机床于2013年彻底攻克运动控制核心技术,并成功开发出世界首台基于互联网的i5智能控制系统。
——i5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具有智能编程、智能诊断等网络智能功能,同时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力量控制和知识协同的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i5智能机床:不仅能够加工零件,而且能够以毫秒级的速度传输数据,数据可广泛用于商业、管理和技术开发等领域。
——i5智能工厂:通过搭载Wis车间信息管理系统,客户可以准确收集每台机床的运转信息,并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远程掌握车间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作业计划、生产调度、成本核算等数据。
——iSesol工业云平台:每台接入到互联网的i5智能机床都可以聚集到iSesol智能制造云平台,这将诞生制造大数据。目前,iSesol云平台已实现联网i5智能机床数量达五千余台。
——U2U价值分享:由于i5智能机床能够实时产生数据且远程可视,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使产品交易从单一买卖向“按时间、按零件、按价值”分享的新商业模式转变,不仅大大降低了社会制造总成本,也推动了沈阳机床从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从单一买卖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转变。
清水纪彦副社长演讲的题目是:机床行业如何获得发展新动力
清水副社长从技术开发、生产技术、营业技术、服务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如何获得发展新动力。
技术开发:开发和制造有独创性的新产品、致力于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开发、以先进的产品引导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要不断推进产品的革新和进化,引导客户消费,以新技术和新应用为客户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马扎克名言:不断地以技术启发市场,深入挖掘潜在需求。
生产技术:应对时代需求(变化),致力于自动化、智能化制造的实践和推广。随着人工成本的高涨,自动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现在智能化工厂(iSMART工厂)成为促进制造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机床厂家不仅要充实设备本身的智能化,还要为客户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供支持。介绍了马扎克的IoT解决方案。
马扎克名言:只要世界上还有生产制造,机床行业就不是成熟行业,而是会继续成长和发展的行业。
营业技术: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实现差异化。作为机床厂家,需要比以往更加关注和研究客户的需求,充分发挥产品价值,从而提高商品价值。为了应对客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要积极做交钥匙、应对特殊选项要求,为客户提出建议、提供最合适的设备。介绍了两个在中国市场的交钥匙案例。
马扎克名言:当今时代,已经不能仅凭价格选择机型,而是要追求综合的性价比。
服务技术:售前服务、售后服务的商品化。售前服务要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准确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有针对性的方案,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充实的售后服务体制。支持客户缩短停机时间,使设备发挥最大价值。扎根于当地市场,不仅要贴近客户开展销售活动,还要对客户提供充分的生产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介绍了在中国的备件中心、生产基地、服务中心等。
马扎克名言:机床厂家要做长寿企业,以对自己销售的设备负起最后的责任。
最后的名言:我们最大的喜悦,是得到客户的满意和感动。
蔚飞董事长在演讲中,首先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创业史,其精髓就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在精雕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专注于小刀具加工技术的研究,并以小刀具加工技术为基础开发了北京精雕的主营产品——精雕CNC雕刻系统(精雕机),该产品曾在2002年获得了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的称号。
蔚总讲述了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1.客户的需求就是北京精雕的发展方向。
精雕PCB刻板机、精雕标牌雕刻机、精雕模具刻字机、精雕玻璃加工机、精雕高光机、精雕精密雕刻中心等等,这些不同的名称代表着北京精雕所经历过的不同领域和发展中的转型。而这些发展过程都经历了“客户提需求,北京精雕进行专业化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北京精雕所生产的精雕CNC雕刻系统就是一款满足客户个性化生产需求的数控加工工具。
2.要通过多层次的、不计代价的工程验证服务让客户能选对、用好精雕机。
随着小刀具加工技术应用面的扩大,精雕客户的类型也十分丰富,要实践“让客户在使用精雕机的过程中能赚钱”这一准则,北京精雕就必须为客户建立起从试机打样、产品试产、小批量验证到规模生产的技术服务体系。
在小刀具加工技术推广的前期,客户最大的负担是刀具费用太高,为解决客户的使用成本的问题,北京精雕还专门建立了刀具事业部,为客户研发和生产各类特色刀具,每年为客户提供300种以上的验证刀具,并按合理的价格为客户供应量产刀具,以此来降低客户的使用费用。
3.必须要建设能够支持客户个性需求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在过去的20年中,北京精雕在向市场供应精雕机的同时,一直不断地完善和开发核心技术和产品,主要代表作有:
(1)精雕CAD/CAM系列软件:历经20年,具有完全自主的软件著作权,是精雕用户的基本工作平台,同样也是北京精雕能为客户自主地提供特色应用服务的工作平台。
(2)精雕数控系统:也是历经20年独立开发的产品,所有源代码和电路完全是自主开发,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这是北京精雕能为客户提供有深度的、有特色的专业化服务的基础平台。
(3)精雕高速精密电主轴:这是支持精雕小刀具加工技术的关键部件,由北京精雕独立研发和生产。
(4)精雕直驱电机:支持精雕机成为多轴系统的关键部件,独立研发和生产。
当前,北京精雕已建立了包括CAD/CAM软件开发、信息化软件开发、数控系统开发、精密机床设计、电主轴设计、电机设计、小刀具研发等与精雕机发展相关的专业的研发体系,目前集团内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有700多人,这些员工正努力推进北京精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继续向前发展。正由于北京精雕的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在不断地进行升级,这可以让精雕客户以合理的成本享受到当前行业中最新技术并及时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就为实践“客户在使用精雕机的过程中持续获利”这一准则提供了保障。
库卡机器人公司关键技术经理Andreas Schuhbauer(安德烈亚斯•苏鲍尔)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工业机器人如何为金属切削产业保驾护航。
所谓智能工厂、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些热词背后是必须要具有成本效益,这样才能够让设备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需要什么,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发展。这是每个公司的初衷和最终努力目标。那么客户想要什么呢?客户想要把他们花费变得越来越少、他们希望花更少的钱买更贴心的产品。公司和客户的矛盾,必定导致公司要在低成本的地方实现产品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避免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生产基地从欧洲进一步转移到了中国。而现在我们也看到又从中国进一步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国家,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相比较而言已经很高了。所以很多生产已经又回到美国和欧洲了。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有三分之一的劳动都可以用机器人来替代,可以进一步节约人力成本。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生产力,年增加25%左右。如今一些德国工厂已经能够将生产率提高了80%左右,这样劳动力成本进一步降低。
机器人生产在更好地提升效果和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代替员工的流动性,因此可以降低重新雇佣员工的成本。鉴于目前员工工资成本不断呈上升趋势,如果有了机器自动化,即使是在员工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互相抵消。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废料,因为我们现在零件也是越来越复杂的,我们生产出来的备件和部件越来越复杂,部件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善于生产,就会因为易损件和耗损件带来更多成本上和利润上的压力。对于机器人来说,其注意力持续时间可达4万小时,而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机器人可以在4万小时以内保持好的质量、专著度、好的生产效果。
这是否意味着自动化应该可以替代人员呢?总体来说,失业率比较低的国家,自动化程度也会更高,机器人可以帮助你保证就业。以德国为例,其生产不会流失到海外。如果有了机器人,不需要把一百万人困在生产车间生产东西,可以解放一些人,所以德国失业率低于5%。无论在任何一个劳动力成本的国家,机器人自动化都能够在保证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且自动化可以减少工作外包。中国已经到了需要考虑选择自动化的时间点,所以自动化是势在必行的。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博世力士乐中国销售副总裁刘天鹏,他演讲题目是:工业4.0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有效途径。
大家在问,工业4.0技术和解决方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呢?对《中国制造2025》又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话题里我们可以一块探讨。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制造大国,可能大家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世界第一。比方说机床制造产量是第一,汽车产量也是全球第一,发电设备、粗钢制造等等。但是我们国家产品的竞争力我想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为了增加我们国家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应该要不断更新生产,进行产业升级。
为了把中国打造成真正的制造强国,中国政府提出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两个支柱、一个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制造商一定要紧随潮流,提升竞争力。工业4.0核心技术是可以帮助我们中国的制造商提升竞争力,加速转型升级,我们认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有效途径。
在中国,我们跟用户一起努力,促使了一些项目落地,如秦川机床集团机器人减速装配线在今年2月底胜利投产。我们跟成都市政府联手在成都打造全球最大的工业4.0研发、创新、培训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预计今年10月份建设完毕。我们认为,在中国是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价值流咨询为基础,以互联自动化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交钥匙解决方案。在此,刘总介绍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4.0解决方案,包括新线投资、旧线改造、互联服务、工业4.0培训等一系列的交钥匙工程。
《中国制造2025》是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一步,制造业面临新常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必须的,而且是需要我们管理层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企业要敢于改变、敢于转变。
最后,陈惠仁对论坛进行总结,并就中国经济失衡表现等问题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