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厦门检验检疫局发布统计数据,去年厦门石材进口量超670万吨,虽然同比增幅仅5.11%,但对全国最大进口石材集散中心的厦门来说,意义却很大,石材进口量终于回归正增长了。2016...
日前,厦门检验检疫局发布统计数据,去年厦门石材进口量超670万吨,虽然同比增幅仅5.11%,但对全国最大进口石材集散中心的厦门来说,意义却很大,石材进口量终于回归正增长了。2016年,石材产业在跌跌撞撞中前行。转跌微升,对石材行业来说实属不易。数据显示,厦门口岸进口石材主要以进口大理石和花岗岩荒料及其半成品为主,且进口大理石总量最大,进口量占总量的60.13%。业内人士指出,如此大量的大理石进口,与石材企业的转型密不可分。
由于中国石材国际贸易在世界石材行业的份额最大,占据约25%,其变动必将波及全球的石材业。
面临新一轮洗牌
“中国石材将继续消纳至少五年。”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石材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等种种原因,我国石材产业还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型产业集群约70多个,分布在20多个省市。根据产业集群功能、形成机制等因素,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开发型产业集群,二是商贸集散型产业集群,三是市场服务型产业集群。
中国石材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福建省、广东省,东部的山东省三个石材生产大省,其中福建与山东为原料与加工生产大省,而广东主要从事进口石材的加工,上述三省占了中国石材生产85%的产量。产业集群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在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定位上不清,同质化、盲目性发展等问题突出。
近两年,国内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普遍疲软,处在上游的石材产业明显感到“有劲没处使”。“当前,国内房地产行业呈现低迷态势,订单、利润双降,大量产能急需化解、转移,南安站在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南安市石材工业协会会长王清安表示。
下沉至产业链末端
“如今,石材企业再也不是简单地进出口石料,更多是将石料进口后,通过设计、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同时渗透至家装等产业链末端。”“万里石”算是厦门石材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其董事长胡精沛透露:石材企业与地产、家装企业的合作,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相反,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石材企业将目光瞄向国内家装市场。
中国石材协会会长陈国庆表示,如今,石材家装市场已成为部分石材企业走出低迷阴影的“救命稻草”。而未来,家装市场将是石材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大型石材企业要尝试改革营销模式,扩大视野,兼顾工程市场的同时,向家装市场进军。
中国石材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家装市场的石材应用比例不到20%,开发空间很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会不断推动石材在装饰领域的应用,今后石材企业转向家装将是“新常态”。
除了下沉至产业链末端,还有一些企业在石文化旅游上下起了功夫。
东星奢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投资20多亿元,打造了博览中心、设计雕刻中心、奇石科普长廊,收罗世界各地奇石上千种,展品超过3万件。
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被认为是观察石材业、建材业的风向标。近年来,科技与文化元素融合,是石博会持续的热点。业内人士指出,凭借创新科技,在传统行业洗牌过程中定位、发掘新的细分市场,从而取得企业生存发展,丰富市场内涵,这是石材行业“新玩家”逐渐走出的一条“低开高走”的通路。
整合产业链建协同机制
据了解,石材行业是重资产、周期性行业,产业链冗长,上游有石材机械、矿山,中间是石材加工、市场销售,下游有设计装饰、工程地产,难以通吃、统筹。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构筑以石材产业链为基础的上下游合作机制与行业规则,重塑产业未来价值,整合产业链资源、建立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表示,中大型企业将在现有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上不断地整合、兼并、收购和进行产业转移升级,使企业向规模化扩张,更大范围地占有现有细分市场份额,从而稳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目前,我国石材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小石企而言,要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通吃产业链很难,但成为某一领域的隐形冠军却要简单得多。因此,当前面对石材的需求总量相比减少,只有走精细化线路,在差异化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自2015年石博会期间南安市首次提出发展“泛家居”产业联盟项目以来,该项目已然做得风生水起。
坐拥全国石材三分之二份额的南安石材企业,加速跨入“互联网家装”时代。而作为福建省仅有的两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之一,目前南安全市共有135家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达24.8亿元,拥有6个省级石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石粉和碎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65%和90%。
企业兴衰离不开人才。石材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企业必须积极吸纳或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运作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最终成为能够提供设计、加工、施工、服务一条龙的服务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