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提示: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预测今年(2014年)国内企业刀具销售将同比增长5%左右,外资工具企业在国内的销售业绩继续领先,同比增长可达8%左右。——20...
核心提示: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预测今年(2014年)国内企业刀具销售将同比增长5%左右,外资工具企业在国内的销售业绩继续领先,同比增长可达8%左右。——2012年以来我国工具市场跌宕起伏变化历程的回顾和若干思考
在2014年11月召开的工具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上代表秘书处所做的主题发言
我国工具市场经历连续两年疾风暴雨式的严酷洗礼,今年开始曙光初现,前三季度销售业绩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图1是根据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工具分会会员企业月度销售快报数据绘制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下降)曲线。参加月报统计的企业约占全部会员的40%,数量虽然少一些,但构成比较稳定,作为分析行业销售变化趋势的样本,可比性更好,而且更及时。到季度末和年度末,还要根据代表性更广泛的季报和年报数据加以修正。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预测今年国内企业刀具销售将同比增长5%左右,外资工具企业在国内的销售业绩继续领先,同比增长可达8%左右。初步预测,今年国内刀具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125亿元,国产225亿元,合计同比增长6%左右。在工具出口方面,今年刀具出口显著回升,量具出口仍小幅下滑。
回顾三年来国内工具市场跌宕起伏的变化,还是可以理出一些脉络,总结一点经验教训。
第一,2012年工具市场大幅收缩,实际上起因于2011年政府为遏制通胀而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但由于传导滞后,当年制造业还未觉察到危机正在逼近,工具采购合同照常履行,大家感觉良好。直到2012年初,主机厂突然发现订货合同大幅减少,为保现金流而采取应急措施,大幅削减了工具采购,而进口刀具价格昂贵,削减订单首当其冲。遭受意外打击的外商纷纷向协会询问:中国制造业怎么啦?一夜之间变了脸。但随后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经济数据更加令人困惑:GDP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虽比过去有所回落,但在全球仍名列前茅。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从任何角度都很难解释当年工具市场为何会大幅跳水15%。现在看来,工具市场突遇寒冬的真正原因是政府在经济转型中调控力度过大造成的后果。
第二,2013年工具行业销售形势真正出现转机,是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没有再度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也不搞大起大落的宏观调控,而是明确提出“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连串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合拳”,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要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要着眼于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改革和稳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明确的方针和政策,使广大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了一个准确的预期,不再观望等待。这种正确的政策导向,对全国制造企业和工具企业影响巨大,首先是丢掉了指望政府再次出手救市的幻想,其次是一批走在发展前列的企业认识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轨道,自觉加速了“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步伐,这些“领头羊”的行动对行业企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应该指出,2013年工具销售开始止跌回稳,是在低端刀具销售继续下滑的情况下取得的,说明现代制造业急需的高端刀具已经恢复了旺盛的需求,同时国产化步伐也在加快,进口替代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形势的倒逼,使一批工具企业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低端损失高端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样,工具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在2013年初见成效,2014年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果然取得了全行业销售业绩稳中有升的良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这些指标的增速比上年还分别回落了0.1和0.3个百分点。可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战略选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远大于GDP增速的一点波动。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另一个经验教训。
第三,近三年来工具市场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从行业整体来看比较清晰,大体是:2012年紧缩政策过猛导致大幅跳水;2013年改革新政出台销售止跌回稳;2014年强化结构调整实现稳中有升。但对每个企业而言,发展还很不平衡,今年虽然市场形势整体向好,但仍有40%的企业处于下行通道。当然其中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正在加紧调整结构,为发展储备后劲,属于暂时回落。但还有一些企业则是整体竞争力低下,对市场新变化应对乏术,情况堪忧。为什么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没有今天这么严重,原因是发展的推动力不一样。过去政府过多介入经济活动,每一轮经济繁荣基本上都依赖货币超发和信贷非常规扩张支持下的新一轮投资扩张,在需求旺盛的牵引下,产品不管高端低端都供不应求,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都能搭上“顺风车”,日子都好过。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要转变职能,让企业回归市场主体地位,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行优胜劣汰。政府的保护作用将大幅度减少,对每个企业来讲,必须将竞争力建设提到首要位置,提高竞争力将是今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保障,在政府包办经济中搭顺风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假如工具行业的广大企业,能从这三年跌宕起伏的市场变化中看清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无情规律,产生危机感,激发进取心,那么这几年的折腾还是值得的,我们行业的进步就大有希望。
焦点分析——今年多数工具企业销售进入上升通道,是昙花一现,还是一个稳定增长期的开始?
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虽然谁都没有能力确切地预知未来,但通过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还是可以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合理预判,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影响工具企业增长的利好因素:第一,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第二,工具市场自身的发展有上升空间;第三,工具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和危机感增强,可通过提高竞争力获得发展。现在分别就这三个方面给出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1.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在新常态下稳定向好
李克强总理最近指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并出现了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加快成长。就业、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同时,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和困难依然不小,改革措施充分见效还需一个过程。总之,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对面临的挑战也不掉以轻心,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现全年主要任务。”
这段话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对面临的挑战也不掉以轻心”。中央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是建立在对困难和挑战有充分认识和应对准备的基础之上,并不是盲目乐观。早在今年二月份,媒体就报道中央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重要判断,称为“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个重要判断说明,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并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和叠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当前经济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应对准备。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列举几个近两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矛盾和挑战,说明中央是如何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沉着应对,精心施策,标本兼治,立足长远,既对当前问题进行处理和化解,又以深化改革的措施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例如,去年的“6.20金融风险”,表面上看是一个偶发事件,由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突然上升反映出的所谓 “钱荒”,实质上是过去长期依靠货币超发和信贷扩张,支持高投资和GDP快速增长而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到了接近爆发的临界点。这是“三期叠加”引发的典型矛盾,对此本届政府早有预警并列入了管控范围。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中央政府胸有成竹,对此做出了迅速反应。报道称,李克强总理亲自处理,“每天一个批示”,安排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密集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包括央行有选择地提供部分流动性支持),很快化解了危机。同时,迅速跟进加快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地方债务管控等深层次改革。目前这些改革还处于“进行时”,力求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留下的难题。
又如,近两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困扰,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强烈关注,至今仍是重大的争论焦点。在这种形势下,各方面敦促政府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至今不绝于耳。然而,中央早就看准了当前经济下行的实质不是一般的周期性波动,而是长期以来体制性、结构性和政策性矛盾的积累和叠加,汇集成为一个系统性大矛盾,例如很多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等等。要化解这种矛盾,不是采取一两种措施(如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或一两项改革(如金融和财税改革)所能奏效的,必须从系统的高度综合施策。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定地推出了史上最全面、最完善的改革顶层设计,为妥善解决这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大问题铺平了道路。今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以良法善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增强改革的执行力、普及性和权威性。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是高屋建瓴地在关键时刻向全党全国人民指明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坚持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近两年来,广大工具企业在市场疾风暴雨的变化中,得到了正确的政策引导,采取“调结构,促转型”的有效对策,终于转危为安,对此感同身受。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导航下,在一个“敢于担当,善破难题”,并且庄严宣告“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与调整,推动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改革,着眼解决长远问题”的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在新常态下稳定向好是没有悬念的。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稳定向好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我国GDP增速必须保持在7.5%以上。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今年的目标是增长7.5%左右,这个左右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不要只记住7.5%。低或者高零点几个百分点都属于7.5%左右,都在我们确定的合理区间。而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经济增长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在发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我国工具市场有稳定的增长空间,为工具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对现代高效刀具的需求非但没有下降,而且有所增长。今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高端刀具需求增长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现代化的进程。从事出口加工的大量所谓“低端”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告别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国家退税补贴维持生计的粗放式经营时代,真正开始进入一个凭借自身的竞争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时代。在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经营格局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和发达国家的同行一样,依靠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自身的实力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企业,谱写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篇章。
在这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奋斗过程中,我国广大工具企业将和制造业用户紧密配合,并肩战斗,共同完成这场“破茧成蝶”的蜕变。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工具企业“调结构,促转型”、进入高端市场的发展机遇。也就是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广大工具企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十分良好。我们对市场前景的这种判断,符合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国际同行也是认同的。
图3是今年五月欧洲工具会议上发表的全球主要地区刀具市场规模及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亚洲的增长率最高,达到全球平均值的2.5倍。另外,图3还反映了三年来我国工具市场的剧烈动荡对亚洲和全球刀具市场的影响。图中所示2012年亚洲和全球刀具销售大幅下滑,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市场特有的二次探底现象。因为欧、美、日刀具市场在金融危机后缓慢回升,虽有小幅波动,但无二次探底的情况出现。 图4为日本OSG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销售稳步回升的情况,大致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工具企业在危机后的状况。这也证明我国工具销售在2012年再次大幅下滑是国内宏观调控的后果,与国际经济形势无关。
图5也发表于今年的欧洲工具会议,内容是2013年中、美、德、韩、日五个机床刀具消费大国的消费量在全球所占比重(机床为64%,刀具为68%)。图中所示中国的机床刀具消费位居全球第一,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所有制造业大国刀具消费占全球的比重都高于机床,唯独中国的刀具消费在全球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机床。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比值,还不是很直观。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各制造业大国每年的机床消费大致为刀具消费的两倍左右,但我国的机床消费达到刀具消费的5—6倍。国内外差别如此之大,只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国内制造业大量使用的刀具是低价、低效的。广大工具企业既要从落后中看到差距,也要看到后发优势可能带来的商机。
3.不断提高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市场日益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优胜劣汰的规律要起作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取决于提高竞争力的努力和进步,在政府包办经济中搭顺风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怎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里就一些共性问题谈一点看法。
(1)国内工具市场的发展趋势——高端市场在扩大,低端市场在收缩,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对国内工具企业来说,进入高端市场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机遇。原因在于多数国内工具企业的装备已有大幅改善,接近外资企业的水平。最大的差距在于研发和服务。根据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我们是有赶超机会的。但对多数企业而言,研发能力很难在短期内赶上去,只能采取先仿后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渡办法。但服务不能马虎,必须立即跟进,采取边干边学、逐步提高的办法来解决。需要强调的是,服务能力是工具企业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多数企业的短板,必须尽快弥补。
还需要说明,所谓“高端刀具”,实际上就是现代高效刀具的简称,从现阶段的构成来看,是以硬质合金刀具为主体,也包括高性能高速钢刀具和超硬材料刀具。由于“高端”与“低端”的边界实际上很难精确划定,因此我们业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进口替代”就是高端。反过来说,现阶段企业进入高端刀具市场,目标就是实现进口替代。可以告诉大家,近年来确立进口替代发展目标的工具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至于所谓的“低端刀具”,首先要排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生产的劣质低价出口刀具,它们是当时政府对出口产品疏于监管的产物,现在正逐步萎缩,部分产品已转入国内非主流制造业市场(如金属装饰材料加工等),故此类刀具不应划入低端刀具范畴。这里所说的制造业使用的低端刀具是指以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为主体,也包括一部分普通硬质合金标准刀具和刀片。在发达经济体,低端刀具在全部刀具中的占比不到30%,而我国在本世纪初低端刀具仍占到70%,目前已逐步下降到50%—60%,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近年来,在一批工具企业的努力下,通过深耕用户、稳定质量、树立信誉、创建品牌等艰苦努力,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信誉都在逐步恢复。从近期看,我国刀具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性价比有较强竞争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传统标准刀具的企业实力较强,并在国内外市场耕耘多年,后进企业在该领域机会不多。
(2)发展高端刀具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多败俱伤的后果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工具企业加入了拓展高端刀具市场空间的行列,这种发展趋势改变了国内高端刀具市场由进口刀具一统天下的局面,十分可喜。本世纪初,该领域只有少数国有大企业进入,其他多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自然形成了大小搭配、各显其能、目标明确、替代进口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第一批进入高端刀具领域的尖兵,跨国企业也开始感受到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尽管这种压力还不很强大。
近年来,随着国内传统低端刀具市场的逐步缩小和高端刀具市场的迅速扩张,高端刀具产业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一批国资和民资背景的投资人加大了对硬质合金高端刀具的投资力度,一个企业少则数亿,多则十几亿,配置世界一流的装备,有些还高薪聘请了国内外专业人才,从制造技术的层面看,实力确实很强。短短几年之内,这些新上的项目有些已经建成投产,陆续进入销售推广阶段。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情况却有些异常,表现在这些新增产能对国内中低端硬质合金刀具市场影响较大,一些中小型硬质合金刀具企业面临惨烈的低价竞争,叫苦连天,有些还因此导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重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外资企业却并未感觉到国内增加了竞争对手。因此,我们推测,新增的产能大部分没有进入高端市场,去同外资企业进行替代进口的竞争。
过去,高速钢刀具曾经历了多年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惨烈竞争,业内把这种现象定性为“低档产品,盲目扩张,无序竞销,多败俱伤”。现在,工具行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也出现了类似苗头,应引起警觉并采取措施坚决避免。这么好的装备和技术,生产的刀具应该是高端产品,为什么会挤在中低端市场,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我们认为,除了少数企业由于体制性原因过度追求GDP而忽视效益以外,多数企业的问题主要在于进入高端刀具领域后,在产能、研发能力(哪怕是消化吸收能力)、市场开拓和服务能力几方面没有做好均衡发展,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我们曾不断强调,低端领域的卖点是刀具(产品质量),而高端领域的卖点是解决方案,刀具只是载体。因此,企业若只注意扩大产能,而不及时提高研发和服务能力,是没有能力占领高端市场的,只能通过中低端同质化竞争的渠道来释放新增的产能,从而造成多败俱伤的严重后果。好在这种同质化竞争现象产生的时间还不长,没有达到当年高速钢刀具的严重程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希望新进入这一领域的工具企业一定要注意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办法很简单,发展高端刀具必须动真格,当前就是要明确地把目标定位在替代进口,不要迁就现实,降格以求,哪怕发展慢一点,也要防止误入低价竞销的陷阱。工具行业很多企业的经验表明,必须保持定力,闯过发展初期的难关,瞄准进口替代的目标不动摇,就一定会迎来良好的前景。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影响工具企业稳定增长的三项条件的分析,结论是:第一项,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没有悬念;第二项,对国内工具市场前景看好也持肯定意见;只有第三项——企业的竞争力是个变数。因此,结果很清楚,企业能否稳定向好发展,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工具市场前景看好的外部条件下,关键取决于企业能否增强市场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竞争力。
企业家要承担起引领工具企业加速“调结构,促转型”步伐的历史重任
以上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家要承担起引领工具企业加速“调结构,促转型”步伐的历史重任。两年来,新一届中央大力倡导的改革创新,中心议题就是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政府和企业角色的重新定位。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恢复市场主体地位。市场主体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以前由政府包办的事情,现在主要落到了企业头上,担子是很重的。这么重的担子最终要落在企业的当家人——企业家的肩上。
现在看来,角色的重新定位或转变,对政府和企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政府转变职能,中央政府决心很大,短期内取消或下放了大量审批事项,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据媒体报道,中央巡视组到地方视察,发现很多官员存在“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等问题,转变职能后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实际上,存在这种问题的不仅是地方政府,也包括中央政府。例如,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却拥有全球最低迷的股市,这是不是证监会“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的后果呢?看来转变职能还任重道远。
企业的角色转变也有很多复杂因素,市场主体地位的恢复和竞争力的加强,既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也取决于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和自主努力是否到位。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讲,更牵涉到能否冲破一些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比较复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尽管深化改革的进程会遇到无数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深信,历史发展的车轮不可阻挡: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必定会不断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将加强,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一定会起作用。必须看到,上面所说的这一系列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将我国企业家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折关头,承担起领导企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伐的重任,在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升华中,为企业完成“破茧成蝶”的历史使命,发挥引领者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