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一直在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中存在和发展。尽管钢材出口量逐年持续性增长,地方基建规模也在逐年不断扩大,但,钢材品种和钢材质量的缺陷直接持续地导致了钢材效益长时间面...
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一直在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中存在和发展。尽管钢材出口量逐年持续性增长,地方基建规模也在逐年不断扩大,但,钢材品种和钢材质量的缺陷直接持续地导致了钢材效益长时间面临窘境。
就在各大企业转机建制、挖掘成本消化不利市场因素的同时,出现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连绵激荡。国有钢铁企业辉煌过去已经成为再也不能回来的历史。
然而,就在大家束手无策静观事态发展的时候,一批又一批地方钢铁企业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纷纷上马,卷入了已经难以为继的市场竞争之中,对国有大型企业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冲击。
如今,这个竞争局面呈现出的已经不是你死我活的情况,而是大家一起面对死亡、走向死亡的境地。
仅仅2013年,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没有几家能够盈利,即便盈利也只是微利,众多骨干企业连年亏损,几十亿、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亏损已经相继出现。
包括许多中小企业在内的国有大型企业,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累计快要接近贷款本身数字。这种局面实在让人揪心,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噩梦。
简单回顾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局面,我们似乎能够从中找出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但,这已经是过去时,庞大的产业结构岂能随便掉头转产,相继破产的企业其装备无疑一堆废铜烂铁,其资产损失无可挽回。这个是谁的,损失是银行的,也是国家的。
我们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从市场经济的表现上看没有一点错。但市场经济是公平正义的经济,不是挖墙脚掺沙子歪门邪道盛行的经济。如果,众多规模不等所有制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差异的大大小小企业各走各的道,不按规矩出牌,这样的市场根本就不是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地下黑市。
用市场经济的规矩去规范和约束黑市下的交易,行得通吗?岂不是乱中加乱吗?
显然这是其中一大症结所在!
中小企业不可一哄而上
一个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个特大型的联合企业,企业行为中积淀着丰厚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命脉。企业的任务或者说企业的使命有两条:一是生产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产品。二是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企业的一切行为无不遵循和表现在这两个基本方面。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战略愿景是什么?它的技术、装备、工艺、安全、环保等等能不能支撑得起它的市场行为?能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冷静思考且基本上可以大打问号的问题。
如果硬要组织和扶持这样的半生不熟的企业,让他们在高污染高耗能的情况下,资源浪费性地和庞大的正规力量去竞争,我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他们决胜市场的利器是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利器能不能摆上桌面?
我不是反对中小企业发展,而是以为,首先要因地制宜。其次要结构合理。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新建改建扩建的地域特点而发展。如果这个地方一没有可靠的矿产资源,二没有可有效利用的水电煤炭资源,头脑一热上马一个百万吨级的钢铁项目,结果“豆腐比肉价还要贵”,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所谓结构合理,就是要有全局思维,在宏观战略态势下,审时度势,寻找中小企业发展和优化的突破口。而不是像有些农民种菜一样,今年白菜利销明面广种白菜。白菜失利也就是几亩地,项目失策损失往往上百亿。
我国钢铁工业确确实实面对着这样的实际运行环境。各大企业纵然你使出十八般武艺,也无法扭转被动局面。显然,这已经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努力做好的事。
前些年,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陆陆续续一些跨地域企业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而强强组合,优化重组,结果除了能够垄断这些地域的钢材销售市场外,根本就没有产生重生、开拓和占领更大市场的绩效,直接导致了一部分企业坐以待毙。
钢铁是工业的命脉。钢铁行业的困境直接折射出了其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困境。钢铁工业必须不能脱离国情超越国力,必须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下发展和壮大,而不是盲目上马,因为落后产能严重过剩而导致资源毁灭性浪费和国家资产毁灭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