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是英国,曾给“德国制造”贴上“价廉质次”的伪劣品标签;是法国,比德国先行完成工业革命;而今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依靠强悍制造业屹立...
是英国,曾给“德国制造”贴上“价廉质次”的伪劣品标签;是法国,比德国先行完成工业革命;而今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依靠强悍制造业屹立不倒的却是德国。综观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制造业一枝独秀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坚持者后来居上
据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介绍,农业起家的德国,直到1871年统一后才真正完成工业革命。但当时的国际市场早被英国和法国瓜分完毕,这两个国家早在18世纪30年代、19世纪初就先于德国完成工业革命,夹缝求生的“德国制造”不得不“不择手段”:抄袭、仿造、以低价冲击市场。这直接导致在1876年的费城交流会上,德国产品成为廉价、低质的象征。
1887年8月23日,英国更出台了《商标法案》,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要注明“德国制造”,用以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而这也成为“德国制造”发展史上最耻辱的一笔。
知耻而后勇。自此,8月23日成了“德国制造”真正的诞生日。国际化公共媒体“德国之声”称:“从那个日子起,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
果然,100多年来,带着严谨、认真血统的日耳曼民族在制造工艺上精益求精,将制造业打造成支撑德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即便面对欧债危机,依然能支撑德国经济稳定增长。反观欧洲他国,在“德国制造”崛起的岁月中,却逐渐摒弃辛劳的制造业,转向来钱更容易的其他产业。
结果,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所言,和英国、西班牙相比,制造业“踏实”立国的德国不仅经济增长仍然强劲,而且其失业率甚至不到英国、西班牙等国的一半,这让债务危机缠身的欧洲各国不得不惟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马首是瞻。
靠创新成就德国
除了对制造业的坚持外,“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创新”等一系列保障体制。
首先是科技创新体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表示,“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常常是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坚信“创新立业”的德国人从不吝惜对研发的投入。
其次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封兴良介绍,“德国制造”有着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囊括了安全技术、环境保护、运输、消防、家政等所有的领域,每年都会有上千条行业标准发布,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保证了“德国制造”的上乘质量。
第三就是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部助理研究员李超表示,“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区别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只有30%左右的德国人会选择上大学,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为了鼓励本土人员走上职业化道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几。也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产品,投放市场,才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