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船舶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被市场察觉,有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将超过50%,而当前中国船舶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工信部装备司由淑敏处长在近日召开的...
船舶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被市场察觉,有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将超过50%,而当前中国船舶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工信部装备司由淑敏处长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国内有800多家船企,数量是韩国船企的40倍,
远远超过国际水平,800家船企面临行业洗牌,中小企业或遭淘汰。
产能过剩 业绩普降
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我国船舶业步入低谷期。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上述产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正常水平。
有分析认为,船舶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据了解,2012年,全球新船订单仅4686万载重吨,而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球新船订单却高达8396万载重吨。有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将超过50%.
为了化解造船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务院除发布上述《指导意见》外,还于8月份发布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调整延续实施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至2015年12月31日。
"化解过剩产能已取得进展。"由淑敏表示,国内造船业产能盲目扩张势头得到遏制,产能总量不增加;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础设施得到整合,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一批中小企业转型转产,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据挪威柏拉图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邵和平介绍,在造船业兴盛之时,有不少原来从事其它行业的民企进入造船业,一开始都能获得10万吨或20万吨的订单,但在2007年造船业达到顶峰后,业绩逐年下滑,至今没能恢复。
"目前船厂卖船的价格仅是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的成本价格,江苏民营造船企业为了能持续经营,即使亏损也要接订单。"邵和平说道。
由此可见,有绝大多数的中小造船企业抱着挺过行业低谷,等待行业复苏的心理。
对此,由淑敏表示,希望那些等待行业回暖的船企看清形势,提早退出市场,不要存侥幸心理。"尽管市场好了,800多家船企是否都能活下来也依旧不好说。"
据了解,为了控制新增造船企业,工信部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对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建造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质量保证体系、节能环保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一来,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将会被拦截在造船业的大门之外。
不仅如此,由淑敏还指出,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会公布名单,而银行将会向这些企业的有倾斜性地投放信贷资金。
船企加速转型洗牌
化解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政策文件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方向及治理决策,对于国内800多家船企中那些面临困境的来说,或转型升级,或洗牌整合,或卧倒不起。
针对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局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要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通过创新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船企能兼并重组的要尽快推进,要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而那些不适应市场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要加速转型转产,利用好既有装备和配套设施去承接新业务,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局。
业内人士指出,船舶行业既有的企业已经很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近年来利润下降,所以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已经很少。行业调整的关键在于,化解当前已有的大量产能。
多位船舶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造船企业要走出低谷只能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被市场最为看好的就是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造船业和航运市场是"难兄难弟",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及经贸往来是可以为中国航运业注入驱动力的,而中国航运市场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尽快构建一个长期、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
目前,国内有实力的造船企业都在向海工领域进军,如中国重工(601989,股吧),中国船舶等。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造船企业都可以向海工领域转型。"海工领域门槛较高,对技术要求也高,并不是每家造船企业都能进入。"一位中小造船企业负责人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无法向海工领域转型,但是,若能生产有特殊能力的特种船,也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除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被业界看好外,还有绿色环保船舶被普遍看好。邵和平认为,绿色环保船舶是今年订单的卖点。"船东目前很关注油耗,在下订单时会详细询问船舶的耗油量,保证所定船舶最低油耗。"
中国航运业要长足发展,重振雄风,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不断改善航运业的融资及保险(放心保)服务,支持航运业往高增值服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勤修内功",加大转型升级步伐,特别是在发展航运配套、航运专业提升等方面要加大努力。如此看来,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大力提升行业的长远竞争力,是中国整个航运业及造船业发展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