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整个LED产业的起伏变化确实较大,包括产业动荡和上游蓝宝石的价格起起落落,都是话题不断。
过去五年,伴随上游芯片演进的是外界一直对于蓝宝石产能过剩的质疑,但蓝宝石产能过剩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新增的且有持续供应能力的产能谁也无法去验证。国家层面说的产能过剩看似严重,但通过实际走访国内外延厂家来看,国内市场并没有多少新增的产能释放出来。生产成本高于市场销售价格,造成长晶项目后续运行乏力;而真正盈利的有效产能是相当紧缺的。
从2013年至今,国内蓝宝石晶棒价格持续回升,就已经充分说明,在2010-2012年陆续上马的十几个长晶项目,至少还没有完全从中试走到产业化的阶段。在分析产能的同时,我们要清楚哪些产能是来自国内的长晶企业,哪些是来自于国外供应商,对于一个十二五明确重点发展的行业,我们不能将原材料的供应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产能。
随着全球蓝宝石长晶行业的发展,上游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在2010年,由于蓝宝石晶棒价格保持在15美元/毫米高位运行,当时上游设备竞争比拼的是晶体品质、公斤数。而从2011年开始,蓝宝石晶棒价格一路跌至2.3美元/毫米的谷底,包括国际市场中的前几大长晶公司业绩也都出现了大比例的下滑。因此,在批量长出品质好的晶体的前提下,同时保持有竞争力的长晶运营成本优势,成为业内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明显的转变,也对设备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从好的方面看,蓝宝石价格下跌,从另一方面也带来其广阔的应用空间。从2012年开始,蓝宝石各种非光学应用也逐渐打开了。从传统的光学窗口、高端手表、到现在炒得火热的智能手机摄像头、HOME键、面板。从需求量来说,蓝宝石非LED类的应用需求要高几倍于在LED上的应用需求。
蓝宝石长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容易,其实工业化的量产并不容易,目前,全球真正做的好也就美国、俄罗斯的两家企业。蓝宝石的长晶是设备跟工艺的密切结合,客户的工艺水平,是基于自身工艺的学习、消化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升。
从之前所有厂商都能长出晶体,到期间能长出晶体,并还能获利,到现在比拼设备的整体性能和客户的综合运行成本,上游设备的需求在变化中逐渐向成熟化发展,产业投资人也逐渐变得理性。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一直以来主要的设备问题就是能耗、热场寿命和设备稳定性等。
未来5年,市场将对长晶企业的能力要求更为苛刻,因为晶体生长出来并非就能出售,还要根据客户的多样性的需求,完善企业的粗加工、精加工的能力。而对于粗加工、精加工的设备投资也不少于长晶环节,好的加工水平可以更大发挥长晶环节的成本优势,而不好的加工水平反而会抵消在长晶环节依靠设备和工艺取得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