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4小时内,国际媒体上出现了两个对钻石行业有较大意义的资讯:
戴比尔斯开始将 DiamondProof 检测仪投放到美国的零售端,用于帮助零售商快速区分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
RJC 准备发布《实验室制造材料标准》,即 LGMS(Lab Grown Materials Standard),其中包括了培育钻石产品。
有媒体评论称,这两个消息几乎同时出现,意味着国际钻石行业里出现了由传统力量引导的“圈地运动”。
这种形容方式似乎有一些夸大之嫌,但行业内存在的一些隐形博弈却是我们无法避讳(也无需避讳)的事实。
首先了解一下资讯中的部分细节。
1. 关于 DiamondProof
这台仪器在 2024 年 6 月的JCK展会上首次亮相,戴比尔斯在其官方新闻稿中将它称作“零误判”的产品,能迅速判断检测对象是否为天然钻石,还是培育钻石,或者是仿钻。
之所以说“零误判”,主要是因为里面有一种“双重保险机制”:99%的钻石可以通过戴比尔斯的 SynthDetect 技术直接得到判断,剩下的1%则进行更精密的手段进行检测,以确保培育钻石不会被误判成天然钻石。
关于 SynthDetect 技术,我们早在 2023 年 9 月的香港珠宝展上就看到了相关产品,并观察了现场操作,确实很震撼。时隔一年半 ,这项技术想必已经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 DiamondProof 的检测范围是:
镶嵌成品:0.25-3克拉
裸石:0.001-10克拉
相关信息可以在戴比尔斯官网上找到。
2. 关于《实验室制造材料标准》,即 LGMS
这个标准其实起源于 2021 年,当时 RJC 公开了草案,并邀请不同的企业进行评估。
顺便说一下 2021 年:当时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其中一件就是“五大组织围攻潘多拉”,因为潘多拉公开表示自己“弃用天然钻石、只用培育钻石”。
RJC就是这“五大组织”中的一员。
从我们过往的记录来看,这份名为 LGMS 的《标准》似乎原计划是在 2024 年就要发布的,但也许是因为 2023 年 RJC 的首席执行官 Iris Van der Veken (由于俄乌冲突的关系)辞职的缘故,导致了这个标准拖到今年才发布。
发布日期预计就在今天,也就是2月25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保持关注。
下面谈谈这两个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已经有国际友人把这两个事件结合到一起来评述了,将其称为传统势力对培育钻石行业的“系统性围剿”,也就是“通过伦理标准的技术化与技术壁垒的伦理化,重新划定行业版图”。
这个说法比较拗口,但是我们大致可以体会到两点:
1)从技术层面对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进行区分;
2)从标准层面将培育钻石进行独立定义。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两点并没有贬低培育钻石的意图,包括文首出现过的“圈地”一词,其实也可以用中性的方式进行理解。
从积极的角度讲,分清楚两类产品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尤其是对于相信未来会形成平行市场的零售商群体来说,他们会拥抱这种技术层面和标准层面的趋势。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这种“圈地运动”本身确实也是“传统派”对话语权的争夺,甚至是一种略带强制意味的“规则制定”。
并且,在制定规则的群体里,似乎没有什么培育钻石的行业机构。这就有点儿尴尬了。
所以无怪乎我们看到了少量的评论认为,RJC 制定的所谓标准,能否得到培育钻石行业的认可,尤其是全球培育钻石行业的共同认可,这还是一个疑问。
对于中国培育钻石行业而言,我们在生产端上是一个“巨人”,所以更要关注一些国际上正在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涉及产业标准和市场规则的事件,这样才能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某些领域的“侏儒”。
换言之,我们要自己制定规则,而不是被别人制定的规则限制住。
之前和业内人交流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及过一个“2030计划”,主要是想推动我国的一些专业、权威的检测机构,来设定中国自己的培育钻石标准体系,并在2030年之前确保这个体系能覆盖一定比例的全球市场。
这是一个大胆且有意义的提议,对于重建行业的价值认知体系、提升中国培育钻石及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广中国培育钻石品牌都有积极的作用。只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多的业内机构来求索。
这块内容的发展将是长期的、战略性的,以后我们会写一些新的文章来讲述,此处暂时不做深入。总之,未来的全球博弈,将超越“天然VS培育”的二元对立,而转向更本质的命题:谁能掌握技术和标准的解释权,谁能定义可持续的度量衡,谁就能重构钻石行业的价值体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需要的(或许)是以产能为筹码,在撕开规则裂缝的同时,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