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末日”没有来,2012年平稳走到终点。回顾这一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体车市低迷中顽强求生,调整转型,一批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依然逆势上扬,取得多项突破。...
“世界末日”没有来,2012年平稳走到终点。回顾这一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体车市低迷中顽强求生,调整转型,一批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依然逆势上扬,取得多项突破。跨国公司在华布局的脚步丝毫没有放缓,国内各地积极投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热情持续高涨。走过这一年,总结这一年,本专刊策划系列年终专稿,“连连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大事,“点点谈”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感悟,“面面观”梳理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焦点人物。 1.车市放缓日艰难
2012年,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速继续放缓,严重波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愈发艰难,销量下滑、利润萎缩成了他们的共同标志。
以发动机行业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车用发动机分别产销1593.95万台和1597.38万台,同比分别增长5.02%和3.33%。其中,车用柴油机1~11月累计产销量分别为301.54万台和308.91万台,同比分别下降7.73%和10.41%。1~11月,车用汽油机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291.53万台和1287.64万台,同比分别增长8.52%和7.26%。
根据多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数据,市场的萧条最终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中。在记者统计的60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中,仅有10余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余均出现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多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从净利率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净利率超过10%的仅有4家企业。而去年同期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市场需求下滑,但仍然有超过20家企业净利率超过10%。产销下降是企业针对市场萧条所做出的最直接反应,但并非惟一动作。有业内专家表示,零部件企业生存维艰,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技术积累不够深、技术研发不给力;产品单一市场紧缩;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管理不到位、人才流动严重;精益生产未得到有效推广、生产成本不降反升等。他表示,越是困难时期,就越要坚持练内功,着力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
2.自主突破研发先
尽管从整体看来,201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不景气,但仍不乏亮点,有不少自主品牌企业寻求突破,潜心研发新产品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发展。
节能减排是汽车发展的方向,也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2012年,国内多家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都在增加研发投入,进行产品储备,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江苏超力今年研发成功了BSG轻混动力起停装置,能够节油10%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这代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突破。
今年5月,潍柴自主开发的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ECU研制成功,标志着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将被打破。潍柴ECU采用32位高性能微控制器,ECU的轨压稳态控制精度在10bar以内,可满足国Ⅴ排放要求。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后一个“堡垒”,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潍坊盛瑞自主研发的8AT在今年正式开花结果,匹配江铃汽车在年底的广州车展正式发布。盛瑞8AT是一款前置前驱的变速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预计2013年可形成40万台的生产能力。
法士特集团在今年8月顺利完成了FHB320A并联液力缓速器的首轮试制,并成功推出首台样箱。这标志着法士特在液力缓速器研发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导航系统也产生了新的需求。而德赛西威成功研发的北斗-GPS双模车载导航系统,基于北斗+GPS组合定位技术,可接收所有可见的北斗与GPS卫星信号,拥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可用性。专家预测,在车载导航领域不远的将来,北斗车载导航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的新热点。
相信随着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会不断有各种符合未来需求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3.出口大增斗“双反”
今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继续增加。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均低,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固有优势。这样的优势正逐渐消失,加上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将对今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带来不小的挑战。
2012年9月17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指控中国为零部件出口提供补贴。这是美国在2012年对中国的第八次投诉,也是对中国汽车相关问题的第二次投诉。中国商务部回应:“美方在大选过程中选择在美国汽车产地俄亥俄州宣布这一消息,表明美国投诉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补贴出于政治考虑。”
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主要出口至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三强”所占份额为41%。显然,美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风险最大的国家。前三季度,零部件出口占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的81%,顺差196亿美元。其中,汽车轮胎国际贸易顺差最大,达100亿美元;汽车车轮国际贸易顺差达32亿美元,导致美国“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汽车电子国际贸易顺差较多,达到60亿美元。汽车轮胎和车轮出口受欧美制裁的影响不是很大,说明中国耗能企业的生命力很顽强。
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中,自主品牌与合资、独资品牌各占50%。合资、独资品牌零部件出口量(大多数是高端产品)占零部件出口总量的30%,出口额占零部件出口总额的70%。自主品牌零部件出口量(大多数是中低端产品)占零部件出口总量的70%,出口额仅占零部件出口总额的30%。
2012年前三季度,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速保持13%左右,出口总额为437.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9%;发动机出口金额为1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2.51%;其他零部件出口金额为42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
中国政府重申,坚决反对贸易救济规则滥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也要转变战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4.海外收购声不断
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的冲动再次被激发。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投资并购、整合资源,开展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活动,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2月4日,宁波华翔电子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公司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工业公司资产和业务。这是宁波华翔第一次成功的海外收购。宁波华翔因此跃升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木制内饰件企业,获得木制内饰件核心技术,从而改变木制内饰件市场竞争格局。
7月,四川波鸿集团投资2.45亿美元全资并购加拿大威斯卡特集团。此次并购包括威斯卡特集团在美国、加拿大、匈牙利、中国的七家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之后,波鸿集团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速国内建厂,规划之一是投资23亿元人民币,在绵阳建设涡轮增压器壳体、涡轮增压器总成和排气歧管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基地。
9月1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出资7.38亿欧元认购凯傲集团新增发的25%股权,收购从凯傲剥离的林德液压业务部门70%的权益。9月3日,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山东济南举行。此次并购刷新了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直接投资纪录,这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并购案例。
9月12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收购凯毅德以后,凌云集团借助其全球资源平台走向海外,谋划战略,完善市场布局,逐步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凯毅德公司凭借凌云在中国的影响力开拓市场,获得更大发展。这次收购,标志着中国汽车门锁制造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优质产品、高端客户和成熟的研究开发体系。
海外收购,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专家认为,海外并购以后的经营和运作更加重要。
5.跨国公司布局紧
2012年,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强势突击,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和建厂步伐。
细数今年在华投资建厂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4月,诺贝丽斯与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协议,在华兴建首家车用铝板生产设施;5月,法雷奥耐路志电机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主要生产车用开关产品,该工厂成为法雷奥在华第22个业务基地。2012年下半年,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动作更为迅猛。固特异在大连新建工厂,生产专为国内商用车开发的轮胎;德尔福的动作可谓更加高调,其旗下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9月在成都建厂,主要生产汽车电子电器线束产品,10月德尔福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在烟台奠基,紧接着,德尔福在重庆又建立了一家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抢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成为今年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的主要策略。“德尔福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将在中国的销售额翻番,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20年再次翻番。”德尔福全球总裁奥尼尔此前对媒体表示,即使中国市场微增长时代到来,对德尔福来说依然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不仅是德尔福,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使得诸多外资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建厂,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根据统计显示,近年国内新批准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数量远高于合资企业项目数量。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但对自主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份额方面的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核心部件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博世、电装、德尔福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缺乏研发实力和技术的众多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只得凭借低价和资源换取市场份额,外资汽车零部件加快布局脚步正是看准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的潜力,加大投资力度以抢占在华市场份额。
6.唯有日系龟缩般
在几乎所有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加大投入的同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今年过得并不顺心。去年,日本大地震严重冲击日本汽车产业链,零部件供应链的断裂使整车企业陷入停工减产的尴尬境地。在受灾企业中,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受损最大,这导致众多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海外转移的步伐。
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恶化,日本整车企业在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持续升级,最终造成其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诸多日系零配件供应商在第4季度订单量有明显下滑,其中爱信公司11月来自日系车的订单下滑了50%,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只好减产或停产。受此影响,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步伐开始放缓,这从丹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投资状况即可见一斑。据悉,产业园部分正在洽谈的投资项目已经搁浅,一些期望来华投资的企业也处在观望状态。年底,丹阳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投资状况并未达到预定规模。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布局陷入停滞。
同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加快东南亚地区投资步伐。作为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计划在2015年前转移部分日本国内产能至泰国,将其作为主要的出口基地;同时在印尼投资2亿美元开设第三家汽车零配件工厂。据日本媒体报道称,日系零部件供应商扩大东南亚国家产能这一趋势,意味着日本企业开始减轻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从而降低因中日关系恶化带来的风险。但正如一位汽车业内人士所述,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若缩减在华投资规模,转移到东南亚等地投资建厂,依靠进口汽车零部件、整车支撑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终将失去现有优势,给自身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7.各地投资热情涨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投资热情高涨,是201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另一个特色。
2012年初,一些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产业园、省级产业园的消息接踵而至。紧接着,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大力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网络、报纸上。
1月6日,武汉市汉南区区长陈平在工作会议上表示,汉南区未来将依托紧邻的被誉为“中国车都”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一座国内一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基地。2012年,汉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以上,完成土地腾退面积7000亩以上,初步形成“两横两纵”园区主干道路框架;新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投资过5亿元项目5个、投资过10亿元项目3个;主动承接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辐射,新引进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20家;预计到2016年,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示范园区产值达到300亿元。11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汉南“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牌匾。
9月,大连市金州区被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华晨专用车合资、东北工业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大连先进装备制造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配套园等合作协议。
在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风头正猛的同时,一批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风起云涌。3月24日,河南省开封市方面称,欲打造中原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已经有5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进驻。当地招商局称,今年这一数字要达到100家,开封要依托郑汴新区汽车产业走廊,打造成集设计、研发、检测、贸易、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中原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5月8日,江苏如皋经济开发区称,欲打造最具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有如此想法的还有武汉市江西区、同年被评为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江苏丹阳市、惠山区等。
各地投资汽车零部件行业热情高涨,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当地并没有汽车产业基础,完全为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高污染的小企业,不但无益于当地产业发展,反而有可能给当地经济、生态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
8.整零关系求改善
整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矛盾,是汽车行业的老话题。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随本土整车企业发展起来,也大多为其配套。随着今年汽车销量增势趋缓,零部件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整车企业“压迫、盘剥”零部件企业的事件在今年更为突出,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剧增。
一些零部件企业反映,今年,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的盘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整车企业对供应商的利益比较漠视,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够规范。其中,产品价格是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矛盾的焦点所在。零部件企业认为,整车企业定价不考虑供应商的发展,每年只按照规定的条款降价,并将供货份额转给降价企业;同时,部分整车企业要求供应商一年多次降价,更有甚者就地要求货款打折或者实物抵价。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所供货的一家商用车企业就要求用卡车抵押货款,这家零部件企业无奈之下,只好实物打折销售出去。
第二,过度和无序索赔是困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另一个问题。一旦车辆出现问题,国内整车企业一贯的做法是“有话语权的单位索赔给下游供应商”,究其原因,不被作为主要问题进行关注,零部件企业就算有意见,也不敢表达。整车企业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落后,质量问题时有出现,不能满足整车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别提走在整车企业前面。
整零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业界人士已经深刻认识到整零问题的危害以及双方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今年,在多次行业会议上,业内专家对整零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促进整零共赢。
过度注重价格,迫使一些企业偷工减料、恶意竞争。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不挣钱,将转向更为赚钱的房地产等行业。同时,零部件行业若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开发、质量改进、精益生产和降低成本,也将无法协同整车企业发展。合作、共赢,方能促进整零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