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美国掀起的页岩气本土开发热潮,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能源“革命”,堪称21世纪最重大的能源创新。2000年到2010年,美国页岩气占美国天然气供给量从1%迅速上升至23%。低廉的成本不仅使美国成为气价最低的国家(欧亚气价是其3倍以上),而且对石油的比价优势也很明显,油价是其气价的6倍以上。
这场革命不仅在过去十年间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结构,而且还将在未来深刻影响全球的能源格局,甚至工业格局。在美国,天然气发电机组占到全部装机容量的四成以上,而且不再新批燃煤发电机组;美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出口基地将在2015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产量,一期规模产能达260亿立方/年,变身能源出口国,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将增强;美国工业将享受用气的成本优势,甚至可以匹敌亚洲低廉的人力成本,而最先受益的是化工行业,将获得廉价的乙烷等原料;天然气汽车也会大量推广,进一步降低交通支出。
我国较高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使得本土页岩气的开发显得尤为迫切。虽然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而且政府高度重视,但是仍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障碍:我国地质条件较复杂,而且技术落后美国十年以上;管网建设滞后,骨干网少,缺少地方管网;前期投入大,需要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很高,但是需要有打破垄断、公平参与的实质性体制改变。
虽然存在现实的障碍,但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因素:目前已初步掌握页岩气压裂技术;设立页岩气为独立矿种,社会资金准入勘探开发,打破油气专营权垄断格局;优选页岩气区块,第二批探矿权招标即将完成;正在研究制定具体补贴政策,设备免征关税,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打开了气价的上调空间,页岩气的市场化定价可期。最新的一个进展是,西气东输三线近日开工,首次将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引入油气管道这样的天然气垄断行业,在我国能源领域走向市场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是央企落实“非公36条”、打破行业壁垒的一次重要尝试。
但是业内人士也表示,民营企业参与页岩气开发面临多方面风险。高风险、高投入的油气行业,同时也是高技术行业,国内页岩气开采才刚刚启动,民营企业的资源掌握程度较低,对油气领域的熟悉程度也很低,抗风险能力自然也低。若天然气定价、补贴等政策跟不上,一般民营企业承受不起这样的亏损。
中标企业后续的投入将存在众多变数,比如,按照招标要求,在5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最少打两口井,如果没开采到页岩气,还得继续打新井,新增投入不菲。
据介绍,虽然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较大,但民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力较为薄弱,一旦涉足勘探开采领域,能否盈利以及何时盈利尚属未知,民企需提前打好“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