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开启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1998年扩招以来,全省普通高校由51所增加到120所,在校生人数由14.64万猛增到150万。在面对越来越宽泛的高等教育门槛儿时,许多考生开始“挑肥拣瘦”,2012年部分本科学校降分录取,专科录取仅完成原定计划的75.4%。这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华丽转型”敲响了警钟。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河南省高校数量、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质量、上水平。
在高校建设中,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根据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河南省将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
“十二五”期间,河南要构建一批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粮油食品一直是河南工业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做为河南省优势产业的超硬材料来讲,保持自身学科建设优越性具有深远意义。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屈凌波表示,学校将继续积极实施专业“优培工程”,将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成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河南理工大学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河南煤炭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具体项目研究向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河南师范大学经过20余年来的自主创新,与合作单位坚持致力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开发了以隔膜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并实现了产业化。
伴随着国家“211计划”的启动实施,从今年开始,河南省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