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又一次让温州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月5日,亚布力论坛创立12年以来首次将一个城市纳入会议议题,直接以“温州怎么了?”作为论坛主题。
温州到底怎么了?
产业低小散之危
十几年前,温州的企业和温州人还被称为证券市场和虚拟经济的天然绝缘体。中国诚信董事长关敬如回忆在国家体改委工作时,“温州人不炒股票”,现在,“怎么会去借高利贷呢”?
一年前,一企业主介绍,自己的工厂有1000多名员工,然而一年辛苦下来利润不足百万,而老婆在上海投资了10套房产,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开千人大厂竟不及老婆炒房所赚的1/3。众多类似“榜样”的示范结果,使资本作出最正确、最理性的经济选择——抽出投在实体的资金,转投利润更高的领域,以钱炒房获得暴利,后来演变为“以钱炒钱”。
“民间借贷危机的问题出在金融领域,根子却在实体经济。”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在世界温商大会上说。
据统计,温州现有40多万家工商实体,但大型企业只有18家,中型企业599家,剩下的全是小微企业。一些低小散传统产业,在当前宏观调控和市场环境下,竞争力日渐趋弱。
温州市紧固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姜辉龙称,温州紧固件业曾在1年内消失1000家企业,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使得小企业无法承受成本上升之重。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不无伤感地说,该行业从最辉煌时期的4000家企业,到如今的数十家。行业平均利润从30%以上到现在行业利润仅3%~5%。一企业家用“比刀片还薄”形容实体企业的利润。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产业结构弊端过快地消耗了土地指标。陈德荣在多个场合称,温州本地成了创业企业的“孵化器”。温州由此呈现了半城市化的特征,“好的地方像欧洲,但大量的地区都是城镇绵延带,和非洲差不多”。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反过来又导致本地环境不佳和高端要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金融体制之惑
实业遭遇危机,自然波及银行。截至2011年年末,温州市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1.36%,比2011年8月份增长了267%,比2011年年初增加0.92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史最高,也是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近10年来的首次“反弹”。
然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银行的利润。据温州银监分局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市13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123.49亿元,同比增加41.57亿元,增长50.8%。
“很多领域我们进不去,只能选择最容易进的房地产。”中梁地产集团有关人士在日前的一场座谈会上这样表示。另一位既做实业又做小额贷款公司的老板明确表示,2011年后者利润明显高于前者。
一方面,国有垄断金融体制围城,使民营资本难以进入高利润的金融行业。另一方面,实业遭遇融资困难。温州企业只好转向民间,据温州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称,温州企业70%是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甚至有企业达到80%。
陈德荣在亚布力论坛上呼吁:温州民间借贷不应该被妖魔化。他说:“没有温州的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温州的企业家……如果把它跟市场经济,跟我们企业家精神对立起来,把它妖魔化的话,我认为对温州是不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