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各地区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比较各地区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内蒙古、江西、河南、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江苏、浙江、河北、山西等省份先后开始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而在河北安平县,拉闸限电甚至超出工业用电,连居民、医院乃至红绿灯都开始被停电。拉闸式减排不可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面对节能减排,各个不同的省份有什么出路?各自又有怎样的特点?剩下那些最难啃的骨头,降耗的目标能完成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看是否能从他们那里找到问题的答案。
嘉 宾:谢 极(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
宋和乾(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处长)
杨秋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减排面临难啃的“硬骨头”: 空间变小 难度加大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情况如何?
谢极:“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约19.1%,基本完成了节能20%左右的目标。
宋和乾:在节能目标实现过程中,中央企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央企把握住“结构调整”的关键,把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加快发展、转变方向的一个重要途径。截止到2010年底,央企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4008万千瓦,淘汰落后电、炼油和水泥产能分别为23.6万吨、2780万吨和1382万吨。
记者:“十二五”已经开始,我国节能工作将面临什么困难?
谢极:“十二五”节能目标确定为16%。16%听起来比20%低,但从实现节能量来看,并不比20%低。具体来说,“十一五”期间节能20%,需完成节能量为6.3亿吨标准煤;“十二五”实现16%的目标,需节能6.7亿吨标准煤。后者的数量高于前者。
宋和乾:央企的节能减排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低碳经济模式,制定了新“游戏规则”,即通过实施碳关税,核定新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则来限制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希望以此来重新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优势。
除国外因素外,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到“十二五”末,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减排8%到10%,这些指标的确定,表明了国家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对央企也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央企节能减排空间趋小、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十一五”期间,央企节能减排空间潜力挖掘得非常充分,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能减的已减、能降的已降,好干的都干完了,剩下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央企的单位能耗、污染排放已达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今后继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将遇到更大困难;央企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能耗产业,随着今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将继续增加;在今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央企将越来越受到节能环保技术瓶颈的制约。
制定强制性能效标准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为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将采取什么对策?
谢极:“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次把节能减排目标作为一个约束性目标来实施,并没有太多经验,就像一些地方政府提到的,感觉政府行政力量用得过多一些,而其他手段用的较少;“十二五”期间,我们会改进这些方面,更多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包括发挥标准的作用。比如通过制定强制性能效标准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布高能耗标准,引导生产和用户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建立“领跑者”制度,在不同用能领域,设立一个最好的领跑者,然后以领跑者为标杆,希望该行业的所有生产和用户企业,以这个标杆来对照自己的能源利用水平,找出差距,也找出自己的改进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的节能减排成就主要依靠工业,大部分节能改造项目和工程也在工业企业;“十二五”期间,除工业外,还将更多关注到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
宋和乾:在“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和央企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长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这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目标和措施,强化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坚持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还应加强攻关、创新科技,改进工艺流程,提升装备水平,发挥央企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能效管理、节能示范工程、能效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做好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大力倡导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 发展节能服务业
记者:目前,节能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建设好这个市场,有何措施?
谢极:建立节能市场新机制主要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节能服务公司的理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进我国,当时国内设立了3家节能服务公司。在其试点运行过程中发现即使是节能项目较小,运作起来也需要很多金融机构参与,比如担保机构等。此外,节能服务公司还面临着资金短缺、项目融资难等问题。于是在二期项目中,我国设立了节能担保服务公司、节能服务产业协会等机构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属于为用户企业投资、运营,最后从效益分享中得到投资回收的产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因此在第三期项目中,我国从世界银行转贷了4亿美元,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银行转贷,专门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来做节能服务项目,而第三期项目正在进行中。
我国还制定了鼓励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给予优惠、减免;对其节能服务和项目给予奖励。按国家规定,节能每吨标准煤奖励240元,同时要求地方补助不低于60元。也就是说,每吨300元的补助是起点,广东省的奖励最高,节能每吨标准煤补助为600元(包括国家奖励的240元)。
杨秋生:通过计划经济拨款手段来解决节能的技改方案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市场新机制来解决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特别是在技术和资金上投入不足的问题,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也就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正是市场新机制的体现。
生产企业不用管节能问题,由节能公司来解决。资金、节能诊断、施工、技术产品等所有服务都由节能公司提供。等节能达一定量后,其中收益返回给节能公司就行了。这就是这个新机制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晴雨表 节能形势严峻
2011年已过去半年,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各地区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比较各地区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内蒙古、江西、河南、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7月底,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了上半年GDP数据。记者发现,上述8个一级预警地区的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9.6%的平均水平。这8个预警地区西部省份就占了5个。
与此相对照的是,7月29日,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1年上半年)》。其中提到,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各月用电量增速均在10%—14%,仍在较快增速范围内。上半年各省用电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西部区域用电量增长最为迅速,达到15.8%,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域。
报告提到,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7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3.2%,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0.8%。
受四大行业用电量增长的拉动作用,新疆、江西、福建、云南、宁夏、海南、青海、甘肃、内蒙古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都超过15%,西部地区省份用电量增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