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犹如疯狂赛车疾驰而来。
随3月1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正式落地,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市场,多晶硅自此开始“从梦想走进现实”。
而光伏类上市公司们,则成为一场场光伏扩能赛的主角。
国内最大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宣布将斥资177亿港元在今明两年提升产能2倍。而另一光伏巨头江西塞维则传出旗下多晶硅业务下半年赴港上市的消息。
而于A股上市不久的超日太阳,向日葵也纷纷祭出收购大旗,向产业链上下游迈进。
就连长期以上游设备辅料为主营的恒星科技也经不起下游需求膨胀的诱惑,开始染指硅片项目。
与此同时,新近涉足光伏的奥克股份也将原计划5年的硅片项目缩短至2年,全速向崛起的光伏市场靠近。
“越往后走,竞争肯定越激烈,到那时,比的就是规模和竞争力。”国金证券某新能源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市场如火如荼之时,棱光实业却在日前公告退出多晶硅行业。而乐山电力、天威保变发布的年报也显示,其目前涉及多晶硅业务在市场回暖的2010年却表现平平。
“国内多晶硅产能大多数会在2011下半年开始释放。尽管目前市场仍表现紧缺,但随着中下游市场产能过剩以及终端需求减弱,不少涉足多晶硅上市公司也恐难获得理想回报。”另一位光伏研究专业人士认为,产能释放需与终端需求同步,一旦出现错位,必然将面临较大风险。而就风险而言,越往上游走或产业链越全的企业将越安全。
上游公司受益产能释放
多晶硅市场价格再创新高,目前现货价格已达114美元/公斤。这是继2010年9月以来,多晶硅行情的二度大幅上涨。受此影响,市场普遍预期,专注于上游多晶硅业务的国内上市公司必然会成为此轮行情的直接受益者。
然而,事实有些出人意料。
2月底,乐山电力、天威保变相继发布年报。据年报披露,这两家在国内被公认处于多晶硅行业领先水平的公司,多晶硅项目的利润贡献并不大。
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目前共同组建有产能为3000吨的乐电天威项目,分别持股51%、49%。除此之外,天威保变还持有产能为3000吨的天威四川硅业51%的股权,以及产能为1260吨的新光硅业35.66%的股权。
财务数据显示,由乐山电力控股的乐电天威自2010年4月转产以来,目前刚好能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仅58.7万元,而天威四川硅业目前也仅盈利533万元,而达产已有两年的新光硅业全年净利也只有约3000万元,与盈利过亿的历史峰值相去甚远。
“多晶硅企业的产能并不等于产量,大多数项目在转产后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实现达成,所以在行情走俏的时候,上游上市公司受益多少完全取决于实际产量。”前述券商人士对上述数据分析。
对此,天威保变也表示,目前公司净利下滑主要是受公司旗下新能源企业均处于建设收尾或投产调试阶段,前期市场开发支出较大以及未满产所导致的高额成本因素影响。
或许正因为此,就目前而言,国内多晶硅市场仍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国内多晶硅需求仍维持高位,进口量约5521吨,同比增长74.8%。这就意味着,短期内,随着产能的及时释放,不少多晶硅企业仍可获得可观利润。
不过,长期来看,上游多晶硅企业仍将受下游供需状况的考验。
前述券商研究员称,2011年开始,国内产能将急剧释放,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产量将直逼2.1万吨,而江西赛维将由目前的1.1万吨提高到1.8万吨。而去年全年国内供给多晶硅只有约4万吨。而由于国内成本较高以及下游企业提前增加多晶硅库存的问题,国内多晶硅企业存在被动过剩的可能。
“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仍要依市场而定,如果供需矛盾并不是很突出,2011年大多数处于上游的上市公司将获得较高收益。”前述券商仍对此保持乐观。
中下游或受限需求下降
对于处于中下游的光伏企业来说,由于项目扩产所需时间较短,赶在市场需求尚未明确趋弱之前通过扩能抢夺利益,则成为普遍共识。
去年6月,太阳能终端需求刚刚启动,主营电池组件的无锡尚德便高调宣布扩产计划,其拟投26.8亿元扩产1GW的产能,几乎翻番;而另一光伏龙头天威英利也在随后的7月8日宣布扩大400MW产能;而已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的保利协鑫则在7月29日宣布额外投资3亿美元,兴建位于江苏的产能约1000MW的硅片设施,将硅片总产能提升至3000MW,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
A股市场,上市公司扩产势头同样迅猛。去年11月4日,航天机电公告称,在已建成的150MW电池片生产线基础上,拟投资新建“200MW高效太阳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随后的9日,东方日升也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3亿元建设“年产30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而更早一些,横店东磁、三安光电、佛塑股份等企业也都相继公布扩能计划。
但难以回避的是,中下游新增产能的快速释放将使得终端供需形势严峻。
据相关统计数据预测,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供应将达到25GW,而终端实际装机需求却只有19GW,中下游光伏产业将出现明显过剩。占据全球中下游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光伏制造业由此无疑首当其冲,市场价格将被迫压低。
据悉,2011年产能超过1GW的国内太阳电池生产厂家将达到11家,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新近加入,从硅片,到电池以及组件都可能因为产能集中释放而出现阶段性过剩。而届时,这些中下游企业将面临市场分化,实力较强的供应商将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而规模较小、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将遭遇寒流。
“这不难理解,资金充裕的中下游上市公司都开始拓展产业链,做垂直整合,目的就是抵御系统风险。”前述光伏专业人士称。
3月1日,以主营大规格高效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的向日葵发布公告称,为稳定公司原材料多晶硅的采购,拟参股焦作煤业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后者为专业多晶硅企业,目前产能为1800吨,规划产能18000吨。早于此前,公司还参与了浙江省10MW光伏电站示范项目。
此前的2月23日,超日太阳也公告,拟斥资1亿元收购洛阳赛阳硅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卫雪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对此明确指出,收购前者主要为整合产业链,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收购后者则是进一步扩大公司原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生产规模,突破产能瓶颈。
而截至目前,A股市场普遍被看好的产业链最为完备的上市公司则是天威保变。由于参股25.99%的国内光伏龙头天威英利,公司拥有包括下游组件生产及光伏电站安装的完整晶体硅电池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据其2010年年报显示,天威英利对天威保变的贡献净利润2.14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33.77%。
“通过打通上下产业链,可以抵消某个环节所出现的不利影响,这是垂直一体化最大的好处。”在前述券商人士看来。
而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除了遭遇原材料采购和终端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窘境外,中间制造产能过大而导致的尾大不掉很可能使得光伏产业反受其累。
“下游的任何风吹草动将带来强烈反应。正如市场刚刚好转,中下游就蜂拥而起的产能扩张。如果终端需求骤降,势必将是一番惨烈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