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传统粉末冶金法制备的金刚石/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比较低,这是由金刚石和铜胎体之间的可湿性较差所致。本研究则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成本较低的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文利用不同粒度和体积分数的金刚石在1373K下无压烧结30分钟从而制备出金刚石/Cu-Ti复合材料并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本实验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608W/m K,双峰金刚石/Cu-2 at.% Ti复合材料,有50 vol%的粒度为300 μm、10 vol%的粒度为150 μm的金刚石颗粒组成。实验得到5.4×10-6 1/K热膨胀系数,该值和Hasselman-Johnson模型(结合扩散错配模型)计算出的热导率值匹配度高达92%。该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和实验测量值一致性较好。此外,无压烧结的工艺要求简单,设备成本低廉,使得金属胎体复合材料的制备经济可行。
关键词:无压烧结,热膨胀系数,热导率,金刚石/Cu界面,金属胎体复合材料
1、引言
随着设备功率的增大和集成度的提高,微电子热管理技术越来越重要,而高热导率材料的研发则迎合了这种技术需求。Zweben和Katsuhito等人对传统散热材料的热导率(200 W/m K以上)和热膨胀系数(4-6×10-6 1/K)进行了研究。
金刚石的热性能好,化学、机械稳定高,是优良的散热材料。天然金刚石虽然拥有最大的热导率(2000W/m K),但由于天然金刚石的成本高昂而不适宜工业制备用。人造金刚石的制备成本低,热导率高达1200-2000W/m K,适宜用于热管理设备材料的制备。
金刚石在热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在CVD涂层领域得以实现。但由于镀附在衬底上的金刚石薄膜太薄而不足以有效散热,制备大尺寸的金刚石材质又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既能利用金刚石的热性能又要制备出足够大小的材料,这就需要金刚石技术结合某些高热导率的金属材料,如银、铜或铝。一些研究利用高压技术来制备出了高热导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但需要用到昂贵复杂的设备,如热压、气压浸渗、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等。本论文利用无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刚石/Cu复合材料,并采用钛作为添加剂以改善金刚石/Cu界面的可湿性。这是一种可以实现量化生产的低成本工艺。实验结果证明无压烧结工艺适宜制备金刚石/Cu-Ti复合材料。
2、实验
胎体材料为铜粉和钛粉。铜粉粒度5μm,纯度99.9wt.%;钛粉粒度35μm,纯度99.9wt.%。金刚石粉末做增强材料,粒度150μm、300μm,热导率1800 W/m K。
将铜粉、金刚石粉和钛粉混合,在700MPa压力下将混合粉末压制成高3mm,直径12.9mm的复合材料,时间为10分钟。然后将其放入充入氢气(100sccm)的真空炉(1.8torr)中30分钟,温度1373K。
利用扫描电镜(SEM, JEOL-5410)和X射线衍射仪(XRD,Rigaku_D/DMAXIIB)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图和元素组分进行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得材料的密度;通过对比理论密度和实验测量密度求得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复合材料的理论密度为金刚石/Cu-Ti三种粉末的理论密度的平均值,如表一所示。利用激光闪射测试仪(LFA, Netzsch-LFA 447)测得热导率。利用升温速率为3K/min的热分析仪(TMA, Seiko-SSC5200)测得热膨胀系数。利用聚焦离子束(FIB, FEI-Nova 200)技术用于制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JEOL-JEM3000F)试样。对试样进行TEM观察,以研究分析金刚石/Cu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