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政府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宏观上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某些产业的竞争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积极面是主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近日举行的 2009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如是说。
为什么说积极面是主导?金碚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的增长率下降、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但是,中国企业仍然作为宏观调控的基础,保证了中国成为世界少数经济能保持增长的大国。虽然中国外向型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但中国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持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显著提升;中国从自由贸易的被动接受国成为自由贸易的积极捍卫国和主张国;中国将成为基础设施最雄厚和发展条件最优的国家之一;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得到展示。
对于金融危机过后,企业如何提升竞争能力?金碚认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能力要寻找新路径。金融危机使各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将对产业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进行调整,这将对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带来挑战。中国企业在生产上要更加节约、精致、清洁、环保,借此来增强竞争力。
金碚指出,中国现阶段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创新和保持成本优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将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向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升级。
“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如已经进入高技术产业的华为、比亚迪等表现出竞争力的企业,都具有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有效结合的显著特点。案例说明,中国目前具备了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条件。”金碚说。
他表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存在机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中国正在成为基础设施条件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二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金融危机以后会再次激发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新一轮创新,这将在技术上为中国产业实现更节约、更经济、更清洁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人才素质的提高使得中国低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向中高素质转变,奠定了实现大范围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在总体上具有了实力和条件,可以向更节约、经济、清洁的生产方式寻求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和新源泉。现阶段,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探寻低成本优势的新路径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