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市场的快速启动,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上,各种不同的工艺选择一直是行业讨论的热点。产业链中游,多晶硅提纯采用西门子化学法还是冶金法?产业链终端是选用非晶硅薄膜还是晶体硅?谁将替代谁的“替代论”似乎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但事实发展并非如此。近日,强生光电董事长沙晓林就对记者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非晶硅薄膜两年后将有一个大突破。”
薄膜是成熟产品
沙晓林说:“现在很多人质疑非晶硅薄膜电池的转换率和使用寿命,这是对非晶硅薄膜电池不了解造成的。非晶硅薄膜电池从开发成功至今已近50年,非晶硅薄膜电池25年的使用寿命也为实践所证明。美国科罗拉公司在洛杉矶建设的一处非晶硅薄膜电池电站就已经正常运行了17年。欧洲TV(德国技术监督协会)和美国UL(保险商实验所)等认证机构对非晶硅薄膜电池认证进行苛刻的模拟试验,也证明了薄膜电池具有25年使用寿命,且衰减率达到设计要求。可以说,25年是一个被实践证明、被科学检测证明的时限。另外,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强生非晶硅薄膜电池实行20年品质承保,这也可以说明非晶硅薄膜电池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
沙晓林还说:“我们从来不回避非晶硅薄膜电池在转换率上与晶硅有差距的事实。但通过性价比计算,非晶硅薄膜电池仍具备晶体硅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始终坚持,光伏发电的核心是成本,是上网电价。”他说:“当室外温度超过摄氏五十度时,晶硅电池的发电功率会呈现大幅衰减,而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热衰减则非常低。同时非晶硅薄膜电池具有很好的弱光效应。因此,一年时间中,相同功率的非晶硅薄膜电池要多产出10%-15%的电量。荒地必定是高温高光照地区,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特性无疑使其成为荒地的最佳选择。目前,非晶硅薄膜电池仍存在转换率低的问题,但经过共同协作和努力,这一瓶颈一定能在近几年有大的突破。可以预见,两年后,非晶硅薄膜电池将成为光伏组件又一主流产品。”
中标价格很理性
此次我国第二次光伏招标的中标价格已公布,但0.73元的价格仍使行业专家“大跌眼镜”。不少行业专家纷纷表示,此价格并不利于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但沙晓林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沙晓林说:“这次中标价格应该是理性的,也是中国在光伏招标价格上一个突破。”他解释说,“并不是强生做非晶硅薄膜电池就说价格低好,这是通过很严谨的计算得出的。按照在西北地区建设非晶硅薄膜电池电站每兆瓦投入1250万人民币计算,加上7%-8%的回报率,每千瓦时成本只有0.7元。青海是全球最好的光照地区,其发电量要比其它西北地区高10%-15%,所以0.73元低价中标青海项目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选择晶体硅电池,电池片环节需要1300-1400万人民币,其它设备和工程造价要500多万人民币,这样建一个兆瓦的晶硅电站需1800万人民币,电价能在一块钱左右就很不容易了。所以说,成本控制与选用什么组件大有关系。”
沙晓林表示:“不同的组件适合不同的地域,晶体硅成本高,效率也高,可以安装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屋顶,而薄膜更适用于荒漠地区。”他说:“按照晶体硅硅料30美元一公斤计算,其电池极限成本应在每瓦0.9美金,再降的可能性很小;而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一般成本在两年后就可以降到每瓦0.5美元。”
沙晓林说:“非晶硅薄膜电池发电量多、成本低,唯一就是占地面积大一些。中国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荒地,如果使用2.5%的荒地建设电站,其发电量就可以接近目前整个中国电力9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所以说,非晶硅薄膜电池以其接近火电的发电成本,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应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尽管对此次招标的价格颇为认同,沙晓林却并不赞同明年继续搞全国性的光伏招标项目。他说:“我国光伏应用经过几年摸索,已到了一个可以确定电价的时期,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个上网电价。上网电价延缓出台,多少让企业心中没底。上网电价确定了,就像学生高考有了一个分数线。从第二次招标的情况看,其方法也不利于其他资本进入。我国光伏应用快速发展,需要政策扶持,走有中国特色之路。”
沙晓林进一步表示:“中国光伏应用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合理的上网电价,同时在发电税收政策上也需要研究改进。阳光是无成本原料,不应采取增值税收办法,而应实行定额税。希望这一建议能得到重视。”沙晓林说:“非晶硅薄膜电池产业链短,便于大规模、批量化、连续生产,并且适合模块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大批量建设光伏电站。如果政策配套,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在两年后一定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越,光伏发电在3-5年后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一定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