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恶性竞争主动提高价格
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日前出席广交会时表示,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原材料价格上升将是必然趋势。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变化,中国外贸企业成本压力会加大,出口产品需要适当提高价格。
鲁建华的这个讲话,不管其本意如何,事实上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当中国经济日益进入高成本的发展阶段时,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贸类企业,都面临着产品成本逐渐增大的问题,产品价格提高在所难免;其二,过去有许多外贸企业在巨大压力下采取了“自相残杀”式恶性竞争手段,当成本压力不断加大,这种竞争手段必须退出舞台。
回顾过去的若干年,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拥有过一个低成本发展阶段,包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价格都曾非常低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低成本的状况,给中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竞争优势。但是,低成本无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价格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在透支未来、牺牲环境。
如今,人们已经形成共识,那种依靠低成本、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渐渐走到了尽头,中国的未来,必须选择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自然或不自然地伴随着发展成本的不断上升。从经济成本增加的大背景看,无论是生态环境的现状,还是资源禀赋的约束,都在倒逼环境成本与资源成本的提高。换言之,提高使用成本,有助于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使资源价格更清晰地反映出价值的变化。同时,以动态的视角观察,未来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最困难的阶段似乎正在远去,尽管经济学家依然在为是否还将有“二次探底”争论不休,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世界经济正在回暖,尤其是中国经济,率先确立了复苏的主基调。而全球经济的回暖,将在改善中国出口企业外部需求环境的同时,也会产生另一个结果,即带动原材料等价格的上升,一扫低迷气氛。
这意味着,从成本角度来说,无论是大的长期背景,还是眼下的现实情形,都在表明,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将会不断增大。成本的压力,在逼迫着出口企业必须提升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提出警示,过去那种企业间通过搞恶性价格竞争去占领海外市场的方式,必须彻底抛弃。
毫无疑问,中国外贸企业出口产品价格过低,既是一种恶性的价格竞争,也很可能会造成新的贸易摩擦。近一段时间来,海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较为密集,既是由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一些保护主义势力更为活跃,不恰当地针对中国产品发难,也是因为一些中国国内企业“饮鸩止渴”的做法,给人家以口实。从这个角度看,外贸企业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倒是有利于堵住海外贸易保护势力的嘴,也能够增加利润。
当然,短期来看,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竞争力。“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之时,如何还能够保持风靡全球市场的魅力,的确是个现实而难度相当大的课题。显然,在一个高成本到来的阶段里,要想化解成本带来的压力和困难,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坦率而言,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转型之路,但也是一条无法回避、无法绕行的路径。
论及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还有一个政策不能不引发更多的思考,那就是出口退税政策。如人们所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2007年中一度掉头 “中性”,这自是为改变宏观经济失衡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性贸易政策没能继续坚持。在稳定外需的背景下,政府曾经连续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
在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冲击严重的阶段,在外部需求环境急剧恶化的阶段,调整出口退税率,对于一些处在困难境地中的企业来说,的确是经济冬天里的一份温暖,亦有助于实现保经济增长的目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一些企业借危机之名过多地依赖政府,意图 “出口全退税”的做法,或是在经济实现回暖之后,依然希望得到政策荫庇的想法,并不合适,无助于长远竞争力的提升。
也就是说,那些一度在危机中上调的诸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未来合适的时候还应有相机下调的决心。否则,一些领域和行业的补贴或退税政策,贴补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使其得不到合理的提升,既不利于增加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动力,上调出口退税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兼容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还有补贴常常贴给了海外消费者的可能。
总体而言,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问题,有理由得到更多的关注。鲁建华的表态,使得舆论又一次重视这一问题,这是好事。适当提高一些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将是未来必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