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6日获悉,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根据工信部修改意见完成第一轮修改,于26日在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过会讨论,并报工信部、商务部讨论,预计今年10月正式颁布。
负责起草该规划的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也是工程机械行业“七五”到“十一五”五个五年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者,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将鼓励行业重组并购,以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用地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到“十二五”末我国工程机械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要达到全行业的85%以上,力争将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培养成为航母型的国际知名公司。
据茅仲文介绍,目前我国工程机械销售量和销售额都已成为世界第一,今年1至7月份,八个主要机种销售量增长67%,销售额增长63%,预计全行业今年将实现增长30%以上,出口有望达85亿至90亿美元。
制约
监管空白标准太低
在刚刚发布的众多企业中报中,工程机械行业无疑是最耀眼的板块,其业绩的超预期爆发性增长让业内专家也为之惊叹。实际上,该行业从2006年就保持了快速增长,从2006年到2009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4.7%。2005年进口额为30.64亿美元,出口额为29.4亿美元,由逆差转为基本持平,到2008年,只用三年时间进口额上升到60.16亿美元,增长一倍;出口额上升到134.22亿美元,增长了356%。
然而,茅仲文告诉记者,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工程机械行业内仍然有多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国内国际多层面制约因素。
首先,最严重的问题出在监管和标准上。由于标准过低和监管的缺失,目前国内正在运行使用的约350万台工程机械中,相当部分的设备属于该淘汰或报废的产品,私下交易情况严重,偷漏税等现象屡见不鲜。更触目惊心的是,由于无人监管、国内的市场需求又很大,大量二手机往中国倾销,我国目前已成为国际劣质二手机市场的集散地。
除了国际的劣质二手机,国内许多拥有农业机械执照的企业,生产的小型简易工程机械,却用于工业项目,大量混迹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工程机械队伍中。它们不仅能耗、噪音等各方面指标严重超标,还穿上“农用工程机械”的外衣领取国家财政补贴、享受销售税优惠,不仅扰乱市场、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也埋下了安全隐患。茅仲文说,“对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简易小型工程机械要严把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标准,建立入市门槛。所有使用的机器都应有档案、有户籍,报废时间要有明确规定,应该建立强制性淘汰制度,这样才能维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程机械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关键零部件制造及核心技术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当前工程机械的关键配套部件严重紧缺,高端技术主机产品配套用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部分国际强势企业出于对本国产业安全的考虑,要么不给,要么限量提供,还有提价、延期交货等多种方式卡我们的脖子。”茅仲文不无焦虑地说。据了解,当今,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十分薄弱,企业之间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零部件行业问题更严重,几乎九成以上的企业都热衷于模仿。
此外,工程机械行业内存在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的问题,从而造成产能过剩,低质低效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
规划
销售规模与产品附加值双增长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次“十二五”规划的主调就是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规划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7%,其中出口占200亿美元左右,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工程机械第一大出口国。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的技术附加值,其中20%的增长率要体现在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提高。
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日本、中国四大地区,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增长最强劲,销售额增长了379%,其次是欧盟和日本,分别增长了54.46%和78%。从出口情况看,日本和欧盟是主要输出国,但中国出口成长性最为突出,2008年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7.8倍,占国际流通领域的18%,成为国际工程机械主要出口国家。
从市场需求看,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国,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市场份额由7%上升到47.71%;西欧由30%下降到14.47%;北美市场由36%下降到12.37%;日本市场由15%下降到3.8%。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可见中国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正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发展的主市场。
“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和全社会投资规模是俩兄弟”,茅仲文形象地说,“历年的市场需求与投资规模具有规律性的应变关系,根据对‘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应该控制在20%上下的这一基本判断,分析得出,2015年我国对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将达到8510亿元水平。”
据悉,《规划》将引导工程机械产品结构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大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通过环保排放、安全、能耗等技术与法规标准,限止低端产品的入市,对超标或可靠性差、存有安全隐患的产品要进行严格监管,在“十二五”期间要使高端产品的比重达到相当水平。
重点
调整结构与自主创新
据了解,《规划》将鼓励行业重组并购,以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用地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按照《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我国工程机械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要达到全行业的85%以上,力争将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培养成为航母型的国际知名公司。
从具体企业看,徐工集团、中联重科(000157)和三一重工(600031)都规划在“十二五”末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柳工(000528)股份和山东重工集团则将“十二五”末的销售额目标定为500亿元。其他大型企业如厦工、龙工等11家集团型大型企业到2015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00亿元,占行业规模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茅仲文说,“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要目标来实施,加强基础技术和关键配套零部件的创新研发体系建设,比如一些共性技术,建议通过竞争,筛选优秀项目,编制具体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列入‘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和商务部的重点支持发展对象。”
茅仲文还表示,将在《规划》讨论稿中建议调整国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与支持力度,除了全行业的税率调整外,加大对于节能减排产品的税率优惠幅度。建议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界定由鼓励、限止、淘汰类产品的表述原则向相关产品领域内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方面来界定。同时,加快行业和产品技术标准的修订工作,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突出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思路。
去年上半年,许多工程机械公司的销售员还在为低迷的需求发愁,但是今年上半年,这种“愁云”已经荡然无存。
明天(8月27日)是八大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最后一家柳工(000528)(000528.SZ)发布2010年半年报。这家公司此前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8.96亿元,同比增长142.46%。在此之前,其他7家上市公司已经各自提交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很少有行业能够集体呈现这样的业绩。中信证券(600030)分析师郭亚凌认为,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度明显超出市场预期,这种超预期增长主要来源于“四万亿”投资的滞后效应、房地产投资高增长和出口逐步复苏的叠加因素。
厦工股份(600815)一位销售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情况明显好于去年上半年,有的品种供不应求,而去年上半年销售情况就太差了,不过去年上半年还是要比2008年年末有很大起色。”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挖掘机、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和推土机销量分别增长98%、50%、65%和86%,其中混凝土机械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2009年全年的总和。
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完成总产值2145.89亿元,同比增长60.46%;实现出口交货值83.36亿,同比增速从1~2月的2.68%提高到49.68%,增速位列机械行业首位,呈现历史最好水平。
对于业绩的大幅增长,各家上市公司的解释几乎都是得益于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旺盛。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协会特别顾问王长江认为,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的运行情况,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即使是许多企业加班加点搞生产,市场依旧是供应不足,排队提车的情景再现。”
兴业证券分析师吴华也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区域销售确实非常火爆,特别是以新疆、四川为主,各地铺下去的基建项目很多都刚刚开工,对设备的需求较大,同时经适房和廉租房的开工一部分抵消了商品房的下降。
吴华认为,下半年工程机械各产品的销量情况依然良好,下半年整体销量和收入较之去年同期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郭亚凌预计,工程机械行业今年全年的销售额为4393亿元,同比增长25%,2011年的总销售额为5173亿元,同比增长18%。
由于市场需求今后几年仍然呈大幅增长态势,各家公司正在试图扩大产能。中联重科(000157)表示,此前公司募集的55.72亿元上半年已投入30.5亿元,用于承诺的投资项目,今年下半年,公司将加快产能提升速度,并积极建设和扩充产能。
8月20日,柳工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不低于20.61元/股,定向增发不超过1.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0亿元,用于年产1万台工程机械项目等5个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虽然多家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在“铆足了劲”提高产能,但是产能提高后资产收益率可能会下降。吴华提出警示,从今后3~5年的时间段来看,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ROE(净资产收益率)将呈现下降趋势。
王长江也提出警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发展将会面临成本、技术、环保等6大危机。
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吸引了国际巨头的目光。
8月24日,刚刚接任卡特彼勒首席执行长一职的DougOberhelman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某些美国公司害怕来自中国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但卡特彼勒愿意迎接这一挑战,公司在华业务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比例一段时间来维持在5%左右,直到两年前开始攀升。他确立了2015年前使卡特彼勒在中国成为业内顶级品牌的目标。
此外,瑞典的重工巨头山特维克也加速开拓中国市场,最新的举措是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将占其全球研发能力的15%,“这样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山特维克东亚区总裁博儒垚表示。博儒垚不愿透露上半年运营数字,但他表示,今年中国的矿山机械行业预计保持15%的增长,山特维克的增速是行业平均增速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