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东莞所在的珠三角东岸,《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在这一区域内建立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东莞则被确定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产业制造中心”。
围绕着这一目标,东莞在《规划》中打造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四个产业布局中获得“分工”。
现代服务业:全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先行区
《规划》称,在金融服务,东莞要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建设全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先行区。
信息服务:东莞依托莞城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数字内容、网络新媒体和软件信息服务基地。
专业服务:东莞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
教育服务:东莞重点依托松山湖大学园区和周边院校,建设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会展服务:东莞将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会展资源,打造国际性电子信息技术和工业产品博览交易会展基地。
流通服务:东莞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城市配送和铁路物流,组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
特别注意的是,在文化创意一栏中,由东莞承办的动漫博览会与深圳文博会、港澳文化创意会展一起,将共同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品牌。
先进制造业: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和创新基地
《规划》在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力设备制造、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都提及了“东莞”。
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汽车产业重点构建“两核一圈”的基本空间布局,打造华南国际汽车制造基地。依托广州和深圳的轿车整车生产及核心技术研发,辅以广州、东莞、佛山的客车、载货车和专用车生产。
通信设备制造:以深圳为龙头,广州、东莞、惠州、佛山为支撑,构建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和创新基地,打造包括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的基础通信设备产业带;以惠州、深圳、广州、东莞为中心,打造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新一代通信终端设备产业基地。
电力设备制造:东莞的光纤、光缆,江门的中低压输变电设备、电气控制和电线电缆集群发展,推动形成区域电力设备制造业分工协作格局。
石油化工:惠州重点建设大亚湾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度集聚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区,并向东莞延伸产业链。东莞以立沙岛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群。
此外,《规划》提出要建设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高地,尽快形成由深圳、广州两个核心城市,佛山-广州-东莞-惠州-深圳高技术产业密集带构成的“两核一带”的总体布局。
电子信息:以深圳、佛山、东莞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加快自主研发的大尺寸OLED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OLED上下游产业链。
新能源:以深莞惠和佛山、中山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环保节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级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东莞、佛山、惠州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和测试中心、中山电机控制系统及镍氢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太阳能光伏:以深圳为重点,东莞、佛山、珠海为支撑,形成梯度布局。支持东莞宏威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项目等大项目建设,使珠三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优势传统产业:国际性纺织服装信息中心
《规划》指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纺织家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造纸等行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家用电器:引领带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出口家电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粤西经济型家电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家用电器加工制造环节由珠三角逐步向粤东西北扩散和转移。
纺织家具:东莞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纺织服装信息中心、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以东莞、深圳、佛山三大家具制造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家具总部经济,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研发基地和全球采购中心。
金属制品:东岸的深圳、东莞以集装箱制造、五金模具和五金制品为主的集聚化发展格局。
造纸: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的纸制品集聚区,东莞为主的包装纸板集聚区,东莞、中山为主的生活用纸集聚区。重点建设东莞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和纸制品出口生产基地,江门的银洲湖高档纸和纸板生产基地,肇庆的纸制品生产基地。
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目标分两阶段完成,在2009-2012年初步实现;至2013-2020年,全面实现目标。
依《规划》,在珠三角各市内部,针对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十项基本公共服务,第一阶段,初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制度和机制,基本实现各市内部城乡、县(市、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第二阶段,实现各市内部城乡、县(市、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城乡保障标准等方面的一致。到2020年,所有珠三角居民平等地享受十项基本公共服务。
最迫切:重点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
《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统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提高次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自由流转。
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实现户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把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范围;重点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最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
范围是以广州、深圳、东莞等9个城市为主体,并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最现实:各项公共服务统一最低标准
《规划》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区划壁垒的制约,珠三角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大、制度及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低等问题。
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指出,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要求,统一珠三角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加大珠三角发达地区帮扶珠三角次发达地区的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珠三角的无障碍流转。
《规划》专门指出,对非户籍常住人口,根据财力条件,按照需求紧迫程度有序安排,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住房保障等领域优先安排资金,确保非户籍常住人口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结合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异地流转问题,逐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努力实现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当地城乡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
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深莞惠今年争取年票互认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简称《规划》)目标: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珠三角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
今年深莞惠年票有望互认
《规划》提出,到2012年,形成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护开发格局、信息化格局。
交通设施一体化:到2012年,力争珠三角九市基本建成城际轨道交通;到2020年,基本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架构,并以此为骨干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
运输服务一体化:2010年年底争取实现深莞惠年票互认,到2012年年前实现珠三角区域年票互认。
能源设施一体化:建设惠州-东莞等成品油输送管道,与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连接。到2012年建成天然气管道1700公里,到2020年建成4300公里。
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深莞惠(港)水源一体化,重点推进东莞市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
信息一体化格局:2012年1月前,取消广佛移动电话长途和漫游资费,将各经济圈内的固定电话通话费调整为区间通话费水平;2015年1月前,完全取消珠三角地区间移动电话长途和漫游资费,将固定电话长途通话费调整为区间通话费水平。
2014年珠三角公交“一卡通”
《规划》提出,到2020年,珠三角基础设施协调机制更加完善,一体化管理体制更为健全,全面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城市间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和地级以上市公共交通IC卡(集成电路卡)并网,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交通“一卡通”平台,实行全省统一结算。逐步在公交、地铁、道路和城际轨道等交通领域实现“一卡通”,并扩展到泊车电子计时表和停车场等服务领域。
2014年实现珠三角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并逐步拓展到城际轨道等交通领域。
珠三角河网整治一体化:通过河涌水闸的建设和统一优化调度,避免不同城市取水、排污相互交叉混合。
“三网融合”:按照国家促进“三网融合”的政策方针,统一相关规范和标准,积极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高速互联以及业务应用的融合。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基础上,促进“三网”新业务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推广多业务接入终端和家庭网关,打造“数字家庭”,将珠三角打造成为全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率先实现“三网融合”。
专家解读
丁力:若要实现产业一体化政府先要“去利益化”
事实上,对于珠三角一体化,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呼声一直比较强烈。省政府此番发文细化了这个宏大目标的各项子目标。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打破行政壁垒?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丁力告诉记者,珠三角一体化,政府要搭台,但并不能全面主导,关键在于市场一体化。眼下珠三角诸市当务之急则是政府“去利益化”。
记者:五项规划都提到了打破行政壁垒,您怎么看?
丁力:一体化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势必会产生各个城市的利益矛盾,这一般都由更高层级的政府来协调。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模式也能清除一些市场壁垒,依赖政府有形的手推平市场障碍,实现“市场平坦化”,但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记者:那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
丁力:现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关键是如何协调各个政府之间的利益。举例来说,就是汽车现在还是存在着本地购买、必须本地上牌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到外地去上牌?就是因为涉及利益保护和市场割据,这在珠三角许多行业都普遍存在。
记者:您刚才说,政府不能全面主导一体化,您看政府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丁力:各地政府要努力去掉政府部门的利益,所以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转变中下手,走出一条新路子来。政府可以做的是资源配置和规划一体化,在目前商品市场已经一体化的前提下,政府要“去利益化”,从利益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这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一条路。
林江:东莞产业定位不能脱离制造业
此前,东莞阳光网曾开展一次调查显示,30%的市民表示,新兴产业要发展,但传统制造业仍不能摒弃。“东莞是制造业之都,这是我们已有的优势,未来东莞的发展这个动力一定不能忽视。”中山大学教授林江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若要稳固“制造之都”的地位,将制造业真正打造为东莞名片,就必须完成从“加工制造中心”向“先进制造中心”的转变,将东莞定位为国际产业制造中心十分准确。
林江表示,东莞曾有“世界工厂”的美誉,未来也绝对不能脱离“制造中心”这个根本。
前30年,东莞靠着制造业撑起了一片天,那么后30年的发展是否要转向其他行业呢?林江说,目前东莞的制造业主要停留在为外资公司加工、代工阶段,“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完整先进的产业链,因此国际产业制造中心,这个定位非常准确”。
王珺:市场是一体化根本动力
“产业规划作为一项非常核心的任务。”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珺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珠三角一体化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不仅要靠行政的捏合还是来自企业的推动。
王珺举例告诉记者,“用欧盟作为范例来观察企业的诉求是如何成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动力的。”
据介绍,欧共体从1958年开始搞关税同盟,然后演变为欧洲共同市场,最终成立了欧盟,有了统一货币。欧盟一体化的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王珺说,因为当时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跨境投资,而欧洲国家多、国境的限制给企业跨境投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方便,“企业逐渐地对各自所在的国家提出了一体化的诉求。”
王珺以此为例表示,区域一体化的动力归根到底要看企业发生的跨地区投资贸易有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要做的是顺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为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提供公共服务,营造环境。
“回过头来说珠三角一体化,在跨境投资这个问题上,企业投资越来越频繁。”王珺认为,市场是一体化根本动力,政府则是要做好引导,而不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