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正热得发烫。
近日,江苏省光伏协会副秘书长熊源泉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仅江苏省(光伏电池的)产量就已接近去年国内总产量的一半。”
但下游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引发连锁效应——蛰伏了一段时间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曲线近期开始拉升。
据了解,相对于5月份,上个月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上涨了30%,年内更有望突破80美元/公斤。
在上涨的成本面前,下游光伏组件厂商的利润空间正在被挤压。这是否意味着一场新的洗牌即将到来?
相对短缺在7月上旬召开的2010中国(东海)硅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熊源泉表示,“从我们的统计来看,2010年上半年,江苏全省的光伏电池产量超过了2吉瓦。”
这几乎是江苏省去年一整年的产量数字。2009年,江苏省光伏电池产量约2300兆瓦,占全国产量的57%左右。
“考虑到9-11月是光伏电池需求旺季,江苏省全年的(光伏电池)产量有望达到4吉瓦”。熊源泉预测说。
他的预测并非没有事实基础。
阿特斯总经理施尚林向本报记者证实,其公司2010年的产品都已被订满,“2011年的订单情况也很不错”。
但下游火爆的市场行情,却在光伏产业链上游引发了新的原材料“相对短缺”。
据熊源泉介绍,2008年,江苏省消耗太阳能级多晶硅15800吨左右,其中进口约13600吨。去年,江苏省太阳能级多晶硅消耗量进一步增长,达到了约20000吨。虽然省内一些多晶硅厂投产,但总产量仍只有需求的一半左右,缺口的另一半只有从国外市场购入,进口量约8000吨。
在他看来,今后江苏省多晶硅供应缺口依然较大,需要依靠国外市场。
江苏省的现状只是全国光伏产业的缩影。在相对短缺之下,蛰伏了一段时间的多晶硅价格近期又开始飙升。
“目前上游多晶硅价格为60-65美元/公斤,较5月份的已上涨了30%,预计今年可能会涨到80美元/公斤。”近日,一家硅片厂商高管告诉记者。
对于这一预测,国内最大的两家多晶硅厂商——赛维LDK和江苏中能高管方面亦持有相同判断,有中部个别硅片厂商甚至给出了100美元/公斤的预期。
这样的价格涨幅,见识过多晶硅大起大落的光伏厂商们并不感到奇怪。
2004年时,多晶硅价格为24美元/公斤。此后一路走高,到2008年3月已经涨到了400-500美元/公斤。但高价并未能维持,一年后价格突降至115美元/公斤,并于2009年底跌至50美元/公斤左右。
记者了解到,此轮多晶硅价格的上涨,主要源自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
“我们的(硅片)产品现在是一片难求。”赛维LDK总裁办主任姚峰向记者证实。
作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生产大国,2008年以来,国内光伏组件安装量扩大了2倍之多,但相应的多晶硅产能仅扩产50%。
此前,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下游安装市场受挤压,多晶硅价格一直下滑。但现今行情逆转,今年欧洲市场的火爆超出预期。
姚峰表示,“往年5月份之后进入淡季,但今年直到6月份产品仍供不应求,国内知名的光伏电池厂商及组件企业仍是满负荷生产”。
成本危机但硅片成本价格的上涨,逐渐成为门槛最低的下游组件厂商将要面临的危机。
中盛光电董事长王兴华坦言,虽然硅片大厂于5月底6月初开始涨价,但是光伏终端在年初已与客户签订了全年协议。由于全年价格已然锁定,(我们)只能自己背负多晶硅价格上涨压力。
在他看来,“涨件对纯组件厂家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自己的硅片厂或电池片,下半年生存比较艰难。”
虽然多晶硅价格持续走高,但在短期内,新的供应量却不会从天而降.。
“由于去年国务院38号文的限制,新的多晶硅项目一直未批。实际上,即使批了,新的项目也需要有一个2年的调试期。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德山、挪威REC、德国瓦克、美国Hemlock等国际七大厂的扩产也很谨慎,所以多晶硅供应紧张的局面未来一段时间难以改变。”姚峰解释说。
在这种情势下,知名组件厂家面临成本压力,而小组件厂家则由于没有品牌已经难以出口。
2009年,国内光伏电池产量达4000兆瓦,95%以上的产品均出口国外。但与几年前相比,不可否认的是,出口市场的监管已经越来越严格。出口产品均需获得保险公司承保和外部认证(如IEC61215、IEC61730、UL和CE),方可进入欧洲及美国市场。
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空间的缩水。事实上,国际光伏市场依然在扩容。
根据全球知名的太阳能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Solarbuzz公司估计,按目前的趋势来看,预计今年光伏发电站的安装量将是去年的2倍,发电量将达到15.2G瓦。
王兴华认为,品牌的组件商或因为与硅片厂商的良好关系,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多晶硅片价格,从而保持竞争力。另外,如赛维LDK、天威英利此类多晶硅与组件均有生产的企业,本身即具备上下游一体化的价格优势。“不出意外,这两类企业将斩获更大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估计,无法消化成本上涨压力的中小型光伏组件企业,可能再次陷入金融危机爆发后倒闭或停产的窘境。
而在大型光伏厂商眼中,这些企业就算濒临破产边缘,也没有并购的价值。
“我们不会去兼并小型的组件企业,因为国内已有太多类似的生产线。我们觉得按照自己的规划新建或扩建更为划算。”全国五大组件商之一的CSI阿特斯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