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斯基(Paul Zimnisky)在他最近的一期报告中谈到了关于培育钻石在大颗粒和小颗粒两个板块中的发展差异,我们今天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展开解读和分析。
在培育钻石刚刚进入消费领域并开始高速发展的时候,业内曾经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小颗粒的天然钻石将被大量替代。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小颗粒的天然钻石价值并不高(这个“价值”,主要指resale,也就是从批发到零售的“二次销售”价值);二是因为当时培育钻石的生产技术并不成熟,所以主要供应1克拉以下的裸钻(并且人们不太确定这个行业需要多久才能大批量生产大颗粒钻石)。
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当时人们觉得培育钻石的“优势领域”是小颗粒板块,并由此奠定了以配饰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品牌(如Lightbox)以配饰市场为核心的打法。
不过最近五年以来(金尼斯基说的是“八年”,即从2015年至今),培育钻石在消费市场的发展轨迹似乎与上述的预测“大相径庭”。特别是自2021年中期开始,培育钻石在大颗粒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市场需求)。于是,就连Lightbox也开始“试售”订婚钻戒,并由此引发了业内的争议和讨论:戴比尔斯这是打算吃掉自己的市场吗?
戴比尔斯当然不会蠢到蚕食自己的主营业务(即天然钻石),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战术。并且,这个巨头的运营重点一直在于“将培育钻石区分出去”,之前我们有相关文章讲过,此处不做赘述。
再来看看天然钻石行业,其发展状态似乎和培育钻石相反,小颗粒天然钻石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表现优于大颗粒:
· 在裸钻领域,我们可以从每月的“Rapaport价格报告”中得到一定的佐证(详见最近一期文章里的四张柱形图)。
· 在毛坯领域,我们可以从金尼斯基提供的价格曲线中看到很明显的迹象(这其中也有“牛鞭效应”的放大作用)。
▲ 不同重量的毛坯价格曲线
图源:Paul Zimnisky
如上图所示,黑色线条(0.13-0.42ct的毛坯,用于生产0.20ct以下的裸钻)的价格表现远远好于其他三条线。这充分说明了中游的态度:小颗粒天然钻石更受欢迎。
结合上述两个现象可知,培育钻石在小颗粒板块对天然钻石施加的“威胁”更小。
金尼斯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无论供应端还是需求端都存在一些“特定的动作”。
在供应端,培育钻石行业从几年前就开始大力生产“用于制造1克拉以上裸钻的毛坯”,因为这类毛坯的销售利润更高。几年之后,市面上小颗粒的培育钻石数量反而相对变少了。
在需求端,追求价值感、倾力满足老客户需求的奢侈品牌都倾向于使用天然碎钻做群镶和设计款,因此即使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奢侈品牌对碎钻的需求并没有怎么减弱。
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在涉足培育钻石的时候,普遍更愿意销售颗粒更大的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类操作也从某种程度上(相对)降低了小颗粒培育钻石的需求规模。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培育钻石在小颗粒板块的扩张程度被压制了,并且在零售层面也形成了一定的放大效应。
金尼斯基提供了一张“培育钻石vs天然钻石”的零售价格对比图,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 不同重量的裸钻价格对比曲线
图源:Paul Zimnisky
根据他的统计,目前0.5克拉培育钻石(裸钻)的综合零售价大约是天然钻石的50%左右,相比之下3.0克拉仅为10%多一点。
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金尼斯基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无品牌附加值的零售价格体系,其等级范围是:F-H色、VG-Ideal切工。当我们考虑到不同品牌产生的附加值时,上述的曲线或许会发生变化。
无论怎样,培育钻石在大颗粒板块的性价比优势和发展趋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我们有理由判断,在市场真正形成平衡之前,培育钻石会一直在这个板块不断获取新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