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叠加反复、市场避险情绪急剧升温、国际贵金属大幅上涨、全球供应链持续紧张......2022年,注定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和未知风险。而机遇,也藏在远见者的未雨绸缪里。
2月27日晚间,人造金刚石行业次新股力量钻石披露年报,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1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亿元,同比增长228.1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9亿元,同比增长241.21%。
2021年度超过200%的业绩增速,使得力量钻石业绩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而其收入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培育钻石。年报显示当期公司培育钻石实现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428.11%,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15.25%提升至39.25%。
一句话,去年力量钻石培育钻石收入暴增4倍达1.97亿,毛利率超80%,股价四个月(2021年9月24日创业板上市)较发行价涨幅接近13倍。
而另一拥有20年培育钻石技术沉淀的龙头企业黄河旋风,据披露,受益于培育钻石市场需求爆发,预计2021年扭亏为盈,盈利金额4100万元,预计扣非净利润为1.06亿元。
国内培育钻石赛道迎来高速爆发期!而纵观全球钻石市场,一边是全球毛坯天然钻产量持续下降、钻石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且天然成品钻全面价格上涨,一边是培育钻石技术进步产能攀升以及消费认知不断触达。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天然钻石大涨价的情况下,价格相对天然钻石具有较大优势的培育钻石(零售价仅为天然钻石的20%-35%),有望成为潜力巨大的钻石需求替代产业。全球培育钻石渗透率快速提升。
再看全球培育钻石产业链,目前主要由中印美三国主导。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产了全球40%以上的培育钻石,其中70%-80%最终流向美国市场; 印度是全球培育钻石加工的集中地,占比超过90%;美国则消费了全球80%的培育钻石,其中30%-40%可追溯至中国生产。
供应端,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培育钻石生产国。消费端,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培育钻石消费国(美国是主要消费市场,占据80%市场份额;中国是第二大消费市场,接近10%市场份额;其他国家占比10%市场份额)。
2021年,预计全球培育钻石饰品市场销售额约 35 亿美元(不同机构预测结果不一),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占8-10%即约 3亿美元(19亿人民币)左右,然而从销售数据来看,国内培育钻石线下店铺的单店销售收入在 20-40万元/月,预计 2021年线下可追溯销售应该不足1亿元,那么从1亿元到19亿元,除去无统计数据的线上销售,这中间怕不是有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也就是说金额如此悬殊的培育钻石究竟都卖到哪里去了?这中间有多少“鱼目混珠”被当成天然钻石流通到了消费者手中?而培育钻石被当成天然钻石销售,是检测机构的“缺席”还是商家的“缺德“?亦或是检测技术的“落后”导致了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真假难辨”?各种数据摆在面前,细思极恐......
事实上,从深圳水贝的培育钻石批发销售现状看,高品相克拉钻可谓供不应求,其毛坯价格只有天然钻石价格的1/5,成品(裸钻)批发价能达到天然钻石价格的1/3以上。多位从事培育钻石批发业务的珠宝商反应,近年来市场需求出现较大上扬,批发端却略显不足,经常有延误出货或者现货品级满足不了客户要求而导致订单流失的情况。
反观培育钻石零售终端,冷静自持,多数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尚在犹豫和观望阶段,所谓“平替”估计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市场教育以及更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保驾护航。
业内置喙:培育钻石生产端、批发端生意火爆,下游零售端、消费者反应冷清,那18亿元被市场消化掉的培育钻石产品都流向了哪里?
据调查,大批的美容院、婚纱摄影店、微商等使用的克拉钻礼品、奖品实际上用的都是培育钻石,但按照要求配套证书显示的却是天然钻石,不是因为商家有意“售假”,而是因为销售内卷,不得不做。而且普通热导鉴定设备与放大镜等均无法区别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差异,仅有专业度极高的珠宝鉴定机构可以通过光谱检测、晶体生长纹路特征检测以及阴极发光(需要通过专业设备才能做到)等方法进行鉴定区分。
而目前行业内能精准鉴定培育钻石的检测机构尚不足整体数量的一半,大多数检测机构不具备此项检测能力(目前实验室能精准鉴别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机器普遍价格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之间,价格昂贵)。那么,设想一下,每年18亿元的培育钻石流通到钻石市场,而零售商、消费者又真假难辨,将会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对天然钻石市场是种极大伤害,对无辜消费者更是种极大伤害,细思极恐......
看来,天然钻石市场的“净化”安全,需要像验钞机检查假币一样,建立起每一个环节的大众认知以及可应用的大众化检测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