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春节假期叠加因素,我国的一些行业受到一定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经济走势担忧的言论,甚至有人称跨国公司会加速产能外移,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对此,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有些企业出于各方面考虑到国外设厂经营是正常现象,企业外迁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产业链从中国大规模外迁的条件并不具备。“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是有韧性的。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
不会因短期外部冲击改变
中国是很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业配套能力强大。
不可否认,疫情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但对于“跨国公司会加速产能外移,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的言论,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有失偏颇。
“这种说法言过其实。”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也有类似说法,但从中国自身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软硬要素来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会因为短期外部冲击而改变。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在转向内需驱动,会有更多的海外企业会把产能放到中国来满足中国需求,从“made in China”转向“made for China”。同时,目前政府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例如上海金融自贸区的经验,未来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跨境贸易和服务提供更多便利。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有着足够的劳动力人口优势和多年累积的产业链基础,中国人做事勤奋,执行力强,是很多产业链上最成熟的国家之一,重要位置不会轻易被取代。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司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或其他因素影响,重新调整在全球的生产布局。”陈雳说。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虽然具有突发性、扩散性的特点,但无论对全球经济还是产业链的影响,主要是短期的供给冲击。
她进一步表示,一方面,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疫情给中国一季度经济、中小企业流动性以及部分服务业带来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支持措施;另一方面,要意识到短期的供给冲击,不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内需潜力和发展韧性,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和产能外移的担忧不宜过分夸大。
政府排忧解难企业积极自救
缩短供应链“停摆”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政府推出众多举措,帮企业排忧解难。
3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分区分级实施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一要根据疫情形势完善复工复产防控指南,发挥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作用,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二要加大国际协调合作,通过增加国际货运航班等措施,维护国际供应链畅通。三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
诸多企业在用好政策的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自救”举措,并积极参与全球合作。
万丰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疫情,万丰进一步整合国际化集团资源,推动各实业板块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制定紧急预案,畅通与上下游供应商、终端客户连接渠道,完善订单机制,实时监测全球疫情变化,根据客户订单需求和全球生产基地现有物料、人员、产能情况,利用物联网系统和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调度,统筹有序安排生产,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
“截至目前,万丰已经实现生产线的满负荷高效运转,国内外订单发货情况都比较顺利,彰显了‘中国制造’的供应链韧性。”该负责人说。
春兴精工是射频器件龙头企业,迈入了国际一流队列。春兴精工市场部总经理王进介绍,春兴精工子公司迈特通信打入诺基亚和爱立信供货体系,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对射频器件业务增长显著。射频器件的国际四大通信设备商已悉数拿下,向大客户集中供货。在5G方面主要集中于宏站滤波器领域,从低频到高频均有涉及。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引发了包括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重构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苏州市政府通过科学的统筹管理措施、严格排查的程序,打通供应链,复工更复产,为企业发展及时注入‘镇静剂’,2月份以来,苏州企业复工复产进入良性快车道。”王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同时,春兴精工作为苏州市工业园区首家复工企业,制定了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最大程度做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协同,缩短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停摆”,稳妥有序复工。
不仅仅要做加法
更要打通产业链的各环节
面对出现的一些质疑的声音,中国用实际行动予以回应。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而这也是市场主体开展经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营商环境的优化,得到了业界的肯定。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继2018年从78位跃至46位后,2019年再度提升,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事实上,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在外资企业中有口皆碑。业界认为,中国营商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随着新一轮改革政策的落实,中国市场将向世界各国企业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接下去该怎么办?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建议。
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这么多年的发展,经济体量全球数一数二,但是也到了由量变到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未来的中国产业链不仅仅是要做加法,更重要的是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打通“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的关系,大力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同时,完善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扶持和精准滴灌,这才是当务之急。
“政策上要合理规划,切忌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前瞻有序地支持产业发展。”陈雳说。
刘哲则从企业层面提出建议。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既不能低估当前的困难,也不能守株待兔、无所作为,需要积极地进行自救和转型,化危为机。
“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2月份企业短期贷款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政策扶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加之企业逐步复工、员工陆续返岗、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大部分企业的流动性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下一步需要把重心放到供应链修复和企业转型上。”刘哲说。
具体看,第一,采取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妥善处理和协调上下游产业的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顺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弥补停工期间的损失。对于上游企业,要积极沟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能恢复情况,获取上游企业的支持,维持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量和价格的相对平稳;对于下游企业,要密切关注其复工和流动性恢复情况,必要时给予其一定的账款缓冲期,共渡难关。
第二,关注并适应疫情带来的生产和渠道的新变化。疫情期间,不仅文化娱乐、教育、零售等行业的线上渗透率明显提升,制造企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预计也将会加速转型,疫情期间部分企业探索出的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也有可能对原有消费模式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生产经营规划,调整自身的转型进度,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