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欧洲、美国、中国这三大汽车市场,去年以来汽车销量几乎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全球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呈现下滑趋势的大环境下,身处制造产业链上游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受到波及。近期,有关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厂商裁员、关闭工厂、调整营收目标、宣布重组等消息频频传出,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2019年全球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在博世、大陆、舍弗勒等越来越多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开展裁员计划后,上周,德国百年老店,汽车车门模块、电机及座椅制造商博泽(Brose)也没有顶住业绩不断下滑的压力,于2019年10月17日宣布未来3年内裁员2000人。本次裁员的对象主要针对德国本土的工作岗位,涉及在柏林、班贝格、哈尔施塔特、科堡和维尔茨堡为博泽效力的员工。
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面对利润危机做出的裁员举措,几乎无不是由于汽车市场“寒流”席卷全球、市场需求下降而做出的安排。而据《道哥说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球车企公开宣布的裁员计划人数已逾4万,而主流跨国零部件公司宣布的裁员计划人数也接近3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呈继续增长态势。毫无疑问,一场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裁员浪潮,正在袭来。
跨国零部件巨头遭遇寒流
汽车市场下行压力的趋大让零部件巨头也为之倍感焦虑。即使连续多年稳居零部件全球第一的博世也不例外。今年8月,博世对外透露了即将启动裁员计划的消息。事实上,该公司此前已经通过不延长定期合同,让部分员工提前退休等方式,变相裁减了约600名员工。而在主流零部件企业中,包括大陆、固特异、曼胡默尔、舍弗勒、马勒、巴斯夫等企业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裁员及重组计划。
在全球车市疲软的现状下,裁员、削减产能、减少生产规模等手段已成为多数车企降低成本、渡过危机的常用举措。当前全球几大汽车市场处在下行区间,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中,中国、美国、欧洲、印度、日本、俄罗斯的汽车销量均出现下跌。而一些国际零部件巨头为了应对全球车市放缓和需求衰退的现状,只能无奈将裁员作为备选方案。
而持续走低的汽车市场,直接影响的就是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法国佛吉亚、法雷奥、德国采埃孚、大陆、日本电装、松下等零部件企业,在今年都出现了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些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裁员可能还没有结束。其举例说,福特如果不削减其他成本,营收下降5%将导致其再削减2.3万个工作岗位。无论是对于主机厂还是零配件企业来说,只有正视严峻现实,集中发力突围,才有可能变“危”为“机”。
裁员降本能止住颓势吗?
不仅是零部件厂商要靠裁员来渡过车市寒冬,跨国型车企也难以独善其身,规模化的裁员浪潮早已席卷开来。据《道哥说车》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家国外主机厂宣布规模性裁员计划。预计此轮裁员后,累计将有超4万人失去工作岗位。
通用汽车算是最早就开启降成本模式的车企。2018年11月份,通用汽车一纸通告吹响了全球车企规模化裁员的号角,其宣布计划在全球裁员15%。其中,管理层人数缩减25%,薪资制员工及合同制员工的人数降至15%。这一裁员计划预计将造成全球14700人失业。
而在今年3月份,德国大众宣布将在2023年之前裁员7000名。此外,日产汽车为提振业绩,也于5月15日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4500人。戴姆勒新任总裁康林松提出,计划裁员10000人,从而让戴姆勒和梅赛德斯-奔驰的结构更加精简,并寻求到2021年节省60亿欧元(约合67.5亿美元)的成本。福特也计划在2020年底前在欧洲裁员1.2万人,并将制造工厂从24家减少至18家。
通过以上各个车企大幅裁员可以看出,不论是新能源车企,还是传统车企,都难以逃脱车市寒冬所带来的影响。车企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巨大,但回报难以在短时间内抵消成本,这加剧了车市的萧条。对此,今年初博世集团还修正了对2019年全球汽车产量的预估,并表示全球市场今年将继续下滑5%,等待车企和供应商的将是更严峻的环境。如果未来车市仍然持续下滑,这场车市寒冬将会波及更多的车企和供应商,将会有更多的员工被迫离开,全球裁员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站在企业层面来看,裁员是基于对汽车行业前景的判断,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得不做出的运营决策。但为了应对车市寒冬带来的危机,各家车企还是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度过寒冬,裁员过冬毕竟只是不得已的方法,而非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