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谈到,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兑美元单边贬值预期瓦解之后,未来一段时间内,至少到明年1季度,维持高频波动的可能性较高,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单边贬值,比如再次挑战7.0(甚至6.9)的概率已经很低。即使美元指数能够再次攀升,比如再次挑战100,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概率也不高。
但有多位朋友(而且是在资本市场上拼杀多年的朋友)近期询问,监管当局是否会再次祭出“以贬值促出口”的大旗?
其大概逻辑如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是不利的,如果在美元指数升值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总体上仍是在双向波动中维持基本稳定,那么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也会是升值的,这必然进一步增大出口压力。从今年的外贸数据来看,前三季度人民币一路走强的同时,进出口顺差同比明显萎缩,而顺差萎缩是不利于汇率强势的,同时也不利于GDP增速稳定。万一年底美元指数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而明显攀升,而人民币对美元继续稳定,对出口顺差的负面影响可能加剧。这是否会导致迫使监管当局暂时放弃汇率维稳的优先选项,转而用汇率贬值来刺激出口,为稳增长出一份力呢?
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无论是刺激外贸还是刺激GDP增长,都不是央行的主要任务。
不知从何时开始,央行要为经济增长负责,货币政策要为GDP服务在很多人的思维中成为一条理所当然的认识。但请注意,“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币值稳定”是全世界中央银行家们的共识。至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那是在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的问题,绝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之所以很多人将刺激经济误认为是央行的第一要务,可能与社会舆论总将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比如升降利率)和宏观经济数据变化放在一起有关。当然,央行并非完全不关心进出口、消费、投资等等宏观经济指标,但这些绝不能成为货币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政策目标越多,越难以达到任何一个目标,这应该是个常识。
回头看,2015-2016年,其实我们进行过一次以贬值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验(当然,可能并非有意而为),但综合看,最终结果很不理想。
2015-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贬值约1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一篮子货币)贬值约2.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约2.2%,人民币贬值是否对经济增速下降以及出口萎缩起到缓解作用,可能学术与实业界仍然存在争议(那两年,GDP增速下降,出口也出现萎缩,但由于全球总体疲弱,所以不容易区分人民币贬值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果),但人民币在2015和2016年的快速贬值对市场信心造成的巨大冲击则是显而易见的。人民币持续的贬值并未带来市场预期的稳定,企业和民众在各种悲观舆论的刺激下,购汇意愿强烈,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长期难以化解。
当一国的货币信誉遭遇挑战时,这就不仅仅是央行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这方面的国际案例太多,不必赘述。所以简单概括一下2015-2016年人民币快速贬值的结果是: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难以量化,但对货币信誉和市场信心的冲击则是有目共睹。
面对严峻局面,201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基调大变脸。1-8月份,结售汇连续逆差,总体上看,市场交易的力量是在给人民币施加贬值压力的,但是人民币就是没贬值,反而持续走强,这背后的原因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事实证明,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强,市场信心逐渐恢复,资本外流压力快速下降。无论是对于货币当局,还是对于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这都是很好的结果。可以说,人民币今天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把问题深入一步。2017年,市场对人民币的悲观情绪的确是大大缓解了,但是真的到了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了吗?
笔者认为还没有。原因很简单,直到今年9月,根据外管局数据,银行结售汇不过出现了3亿美元的顺差,前8个月都是逆差。虽然逆差规模是快速下降的,并最终转为顺差,但对比一下今年1-9月进出口贸易2961亿美元的顺差规模,以及经常项目1064亿美元的顺差规模,我们不难发现,市场对人民币的后市其实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市场对人民币中长期稳定的信心仍在建立过程当中,而不是已经100个放心了。
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如何避免市场的不安情绪重燃才是汇率政策的重点,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通过贬值为刺激出口,刺激GDP出一份力,恐怕不会是监管当局的主要考虑内容,毕竟这既非其职责所在,那令人心惊肉跳的2015和2016也才刚刚过去不久,伤疤都没好呢,所以估计也不会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