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是否会造成"国进民退"的局面--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政府投资"一马当先"后,如何启动民间投资?政府的投资拉动是否造成了"国进民退"……"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年后,今年"保增长"目标没有悬念,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又进行了新的"破题"和讨论,并渐渐形成共识:
未来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将更主要地启动市场的内在动力,
靠市场的拉动恢复活力,而中小企业的活力迸发将是重要因素。
中小企业根本好转了,中国经济就好转了
中小企业创造了我国进出口68%的份额,因此,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工业经济增速出现急刹车,工业增加值从去年6 月份的16%,大幅下滑到今年一、二月份的3.8%。一部分大企业受到重创,一大批中小企业更是陷入困境,生产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目前我国有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53%的财政税收、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如是说,"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有人比喻,中小企业就像植被一样,覆盖越广、扎根越深,就越有利于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经济抵御风雨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因此,专家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复苏、稳定和发展对我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根本好转,复苏就不会牢固,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好转,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尤其在"保就业"方面,中小企业还发挥着重要"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最多时就业8000万人,现在不到3000万人。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就业最广泛的渠道,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仅纺织工业,就肩负2000万人口的就业重任。
既越过眼前危机,又意在长远发展
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一年来,我国多次下调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实施增值税转型、取消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去年中央财政投入39亿,今年追加到95亿元,实实在在投入"真金白银"扶持中小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
8月19日,公布对中小企业的六条扶持措施;
9月29日,又出台了更为细化、政策含金量更高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中小企业的八个方面29条意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很多突破,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
11月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还明确指出,要保持一定的存贷款利差,以保持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服务的压力和动力,剑指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0月28日,满载着中小企业融资梦想的创业板击鼓开锣……
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提振了中小企业信心,缓解了经营困难,也为中小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仅为10%左右;在中小企业发达的广东省,有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对此,"国29条"的新措施中,提出要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设立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等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在税收政策方面,也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更实际的扶持,比如,"微型企业"第一次得到了"减税大礼包",2010年对年应纳税额3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不能按时纳税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延期缴纳,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可按规定提出申请……
不仅要眼光向外,也要眼光朝内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危机重重,应该从内外两方面找原因。"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董裕平分析,从外部原因看,相关政策落实不够,中小企业负担重,最迫切的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政策法律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从内部原因看,很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转型升级、上台阶。
"面对金融危机,浙江中小企业拿出了’十八般武艺’来转型升级。"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总结说,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最大。一些中小企业从不要转型,到逼迫转型、到不得不转型,到最后自觉转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转型经"--森马集团创出"新木桶论":"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那我们就把长板做长,短板交给别人。"2008年,森马集团销售额达58.7亿元,增长近50%。
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一平说:"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北京的中小企业虽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但倒闭的很少。一大原因就是已经有73%的企业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抵御危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还需顺应形势,主动转变自身运营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