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的要机器换人吗?”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孟庆虎教授在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演讲的题目,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环...
“真的要机器换人吗?”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孟庆虎教授在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演讲的题目,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环保意识加强、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正在使得“机器换人”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种必然选择。那么,大规模机器换人会带来失业潮?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实际上,受工业机器人灵活性、柔性以及工作范围等因素限制,现有的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作的比例大概是30-35%左右,近7成的工作工业机器人还不能代替人类工作。目前,汽车业、电子业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以满足产品的精度与质量要求。
此外,从概念上来讲,机器换人并不是用上机器人之后,人就失业了。机器换人的兴起其本身就是人口红利消逝的“果”,自然就不能把前者归咎为失业之“因”。“对失业担忧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人力结构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表示。
一方面,中国每年有近八百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而他们不愿意去做工人;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里农民工待遇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然而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并未同比例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也无法适应产业升级、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示,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是低成本、劳动密集,而机器换人需要最多的是科技、人才、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随着中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不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将伴随着人员的重新配置。
这必然会出现部分结构性失业。不久前公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等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甚至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失业风险。
徐晓兰认为,应对机器换人,当前急需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一方面让机器代替下来的员工再次走入课堂,重新就业;另一方面,中国也急需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术工人。
孟庆虎教授在演讲中提及,在对比各项指标之后,人类在灵活性和智能方面完全优于机器人。这意味着人与机器人在同样做一件事情时存在巨大的互补性。如果让人类做他擅长的事情、让机器人做它擅长的事情,两者相互结合形成“人机协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亦指出,“换人其实就是把人从恶劣、单调、重复的环境当中置换出来,让机器人从事相关危险或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
此外,大规模机器换人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由于售价可以覆盖成本,我们可以用“黑灯工厂”生产特斯拉汽车,但同样模式却不可复制到服装业。事实上,由于成品的单价低、款式与需求各一,在服装业,用机器换人的成本并不比用人低、甚至高于用人成本。
在此背景下,企业必然选择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建厂制造服装。在东南沿海,诸如制衣制鞋等低端制造业由于承受不住人力成本的上涨,纷纷将工厂迁到人力成本低的地方,例如:越南或者南非一些地区。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一家机器人企业的董事长透露:“有一次携带机器人参加展览,一下子来了20多个意向订单。用工企业老板在打听价格时称,机器换人,一年能收回成本就做,两年收回成本要考虑考虑,三年就不换了。结果订单全部泡汤。”
温州乐清一个做家电配件的企业老板亦表示,从企业升级来看,小企业很难有富余资金投入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更新,更不用说机器换人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了。
有鉴于此,机器换人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大规模失业潮,但结构性的失业难以避免。而在笔者看来,机器换人的本质原因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正在要求中国摒弃目前低端、重复、来料加工式的制造模式,向制造业的高端进发,向利润高、科技含量高的领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