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钻石业的两大“阵营”与一道“铁幕”似乎因一切科技革命而正在悄然形成,钻石行业的百年秩序与规则是否因此而被改写,事关所有各方的利益&h...
钻石业的两大“阵营”与一道“铁幕”似乎因一切科技革命而正在悄然形成,钻石行业的百年秩序与规则是否因此而被改写,事关所有各方的利益……
对于中国钻石行业来说,2012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率先发现了一批未经披露的合成钻石。由此,合成钻石进入业界视野,并在随后几年以类似的方式不时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合成钻石对珠宝业的入侵,或许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传统的4C标准并非鉴定钻石品质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否天然”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干年后,当你走进一家珠宝店试图购买一枚钻石戒指时,你问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与价格无关,而是:“它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
四年时间过去,曾经挡在合成钻石面前的那堵厚重的墙,已经开始摇晃,合成钻石的发展迎来了一丝曙光。
然而,遥望前路,对于合成钻石的发展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
技术突破带来的机遇
合成钻石进入珠宝行业,生产技术的突破是关键。
据了解,合成钻石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了宝石级别的合成钻石,并在品质和成本上达到了可市场化的水平。
王笃福用“误打误撞”来形容他进入珠宝行业的经历。这位潜心研究合成金刚石材料多年的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济南中乌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珠宝行业发生交集。“不瞒你说,我到现在连天然钻石都没有见过。”
济南中乌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的一间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距离公司20里外,是一个占地规模为3.6万平方米的厂房。在那里,有着据说是目前国内金刚石合成技术最好的合成钻石实验室,大量大颗粒、高品质的合成钻石正源源不断地从那里“生长”出来,其中也包括宝石级的合成钻石。
距济南千里之外的广州珠江城大厦内,凯丽希培育钻石(CARAXY)总经理郭升端出一个托盘,里面摆放着几颗公司刚刚培育出的黄钻,最大的超过了2克拉,均配有GIA证书。凯丽希培育钻石是一家外资企业,实验室设在国外,被普遍认为是第一家将合成钻石引入中国的企业,今年4月份,它还被国际合成钻石协会(IGDA)吸纳为正式成员,也是该协会在中国的首个会员企业。
据郭升介绍,“目前从成本上看,实验室合成白钻,较之天然钻石便宜一半左右,彩色钻石的价差更大。虽然培育钻石的生产成本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高。要维持高温高压的生长环境2至6周左右,其实并不容易。”
郭升十分看好合成钻石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2015年是凯丽希在中国试水的第一年。在与消费者、经销商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尽管成立不久,但目前凯丽希的销售额超过数百万元,客户既有个体消费者,也有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不过,在为市场前景振奋的同时,他也为“合成钻石”名称感到苦恼:“在国外,流行的叫法是‘实验室培育钻石’,到了中国却被称作‘合成钻石’,给人很low、很廉价的感觉,这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与郭升的信心满满不同,王笃福对于合成钻石进入珠宝行业态度比较谨慎。他表示,虽然公司技术已经达到生产大颗粒宝石级合成钻石的水平,但在国内标准体系和分级标准尚未完全建立之前,不会向国内任何企业和个人出口合成钻石。据了解,目前,公司生产的宝石级合成钻石数量并不多,且全部出口国外,均属于大颗粒合成钻石(克重大于0.2克拉,直径大于2.5毫米)。
在王笃福看来,珠宝行业只是利用了合成钻石的光学效应和硬度等少数因素,实际上合成钻石的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都非常好,其在磨料磨具、半导体、军工、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更大。“目前我不会考虑进入珠宝行业。我们公司承担着国家级科研项目,未来的业务方向仍然以半导体材料应用研究为主。”
此外,王笃福表示,尽管近年来合成钻石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中国也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合成钻石生产国,但目前能生产宝石级合成钻石的生产商并不多,具备大颗粒合成钻石生产能力的企业更是寥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国排名前两位的合成钻石生产商——中南钻石和黄河旋风(17.95 -0.22%,买入)共生产合成金刚石近1900吨,但整个中国2015年的宝石级合成钻石的产量却很小,其中小颗粒合成钻石约数十万克拉,大颗粒钻石更少,只有几万克拉。
商业化应用的挑战
虽然合成钻石完成了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但要真正实现合成钻石在珠宝行业的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对于试图在国内开拓市场的合成钻石生产商来说,如何向客户准确解释自己是一门必修课。在某天然钻石品牌负责人第一印象中,合成钻石就是“假钻石”的代称。“合成钻石的品质可以无限接近天然钻石,但却永远无法代替它。”该负责人说,按照宝石学定义,宝石的三种特性是“天然、稀有、色彩艳丽”,合成钻石属于工业化产物,完全不能跟天然钻石相提并论。
该负责人认为,一些合成钻石生产企业采用“合成钻石”的名义对外宣传,本质上是一种借势。“很多人拿养殖珍珠与合成钻石进行类比。养殖珍珠是通过人为干预珍珠的生长周期,但品质不会发生变化,而合成钻石的生长过程是通过人为改变了钻石的物理构造。”
在记者采访中,持有类似误解和偏见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
合成钻石的商业化挑战不止如此。由于合成钻石是模拟天然钻石的成长环境培育而成,不论采用哪种办法,其内部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与天然钻石几乎毫无差异。这无形中提高了合成钻石的排查难度,增加了合成钻石在市场流通中的潜在风险。
对于这一点,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太进认为,要实现钻石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之间建立一个隔离带,使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发展方式,按照各自的定位平行发展。同时,各级珠宝检测机构也要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加强检测设备研发升级,更好地为珠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目前,包括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内,国内的质检机构尚未建立类似GIA、IGI等海外钻石鉴定机构的合成钻石分级标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合成钻石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
当然,合成钻石的商业化最后一环,归根结底要落到终端消费者身上。这对合成钻石零售企业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广州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梁伟章认为,如果合成钻石产业要推进商业化,就要进行系统而专业的营销活动,通过光明正大地披露人工合成的身份特征,向市场普及合成钻石的生长、鉴定等技术方法和宝石学特性,同时凸显合成钻石自身独有的优势。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丘志力认为,合成钻石的出现带来了钻石价值的重构。合成钻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优异的高科技材料,应该主打装饰功能。
梁伟章表示,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将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营销方向,天然钻石市场应更关注天然的稀缺性和消费的情感性,合成钻石市场则应该强调价格的优势。
作为合成钻石生产企业的代表,郭升表示,凯丽希培育钻石公司始终将信息“公开、透明”作为合成钻石销售的宗旨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将在销售过程中,确保渠道商及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我们十分支持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市场分开发展,也会协助维护现有行业秩序,但我们同时也期待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郭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