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一直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高层的改革策略颇有微词、莫衷一是,甚至责备有些改革政策明显跑偏;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主导出台的不少经济改革策略,有这样一个好的特征及趋势...
尽管一直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高层的改革策略颇有微词、莫衷一是,甚至责备有些改革政策明显跑偏;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主导出台的不少经济改革策略,有这样一个好的特征及趋势:微观层面的很多新的改革举措日趋接近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的认可和赞许。这些令人称赞的改革举措不是给企业及公众“加力”而是“减压”,不是任性的强势推动而是适度调整力度、甚至及时认错纠偏,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与现阶段中国生产力水平尽可能相适应。自去年年中以来,李克强总理格外关注三件事:一是国内外经济局势的走势特征;二是中国企业的生存条件及困难;三是民生诉求。
公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采取的务实执政逻辑是:走访调研--专家座谈--精心运筹--做出改革决策。这一决策思维的最大特征是:微观层面的诸多政策越来越“接地气”,与现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可否认,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不少改革决策之所以酿成重大失误,为后续发展制造了很多难以消化的“夹生饭”,就是因为各级政府在权力高压下驱使下“任性地生整”,结果导致很多领域超越生产力水平“野蛮生长”,而且只有少数人分享了公众的机会及利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会议决定,在去年已适当降低失业、工伤和生育三项社保费率基础上,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甚至19%;将失业保险总费率由现行的2%阶段性降至1%—1.5%,其中个人费率不超过0.5%;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这一决策,就是明显低政策纠偏,使政策与生产力水平“靠近”。
试想想:假如政府送给一位农民一台进口的德式现代农业作业设备,那无异于送给中国农民一堆废铁,因为中国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尚无法“承载”得起这样的现代化生产力;如果政府强行推动所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野蛮引进大城市的绿化景观、公共服务项目,而城市自生经济循环、管理运行能力、财力、制度、经验等无法跟进,那也是劳民伤财式的大兴土木,因为中国各地生产力水平太低且差异很大;如果城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和维护程序,而强行用“城管部队”过渡打压城市“自然”集市交易,则必然引起民愤,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尚无法达到城市政府首脑想象的水平---。
过去三百多年全球社会文明演进及经济运行的一个必然规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城市建设及管理水平,必然是建立其阶段性生产力水平之上。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不可逾越的过程。需要整个国家在基本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法治建设等方面”协调推进“很多年,才能逐渐形成。
当然,我们要看到,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在很多领域、很多方面,仍有很多决策,明显超越了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其后果必然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机会浪费。